松潘县大姓乡云昌村整村推进扶贫发展规划

松潘县大姓乡云昌村整村推进扶贫发展规划

涉县固新镇黄岩村整村推进扶贫发展规划

(20xx-20xx年)

一、黄岩村基本情况

黄岩村面积14.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800米-900米,位于固新镇后山村最后一站,距涉县城21公里,距309国道7公里。全村现有农户220户700口人,有劳动力380人。全村耕地面积680亩,林地4800亩,退耕还林460亩,荒山6900亩。全村有1个村民活动中心,1个村卫生室,1个蓄水池。

通过近几年产业结构调整及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该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通水、通电、通路、移动通讯覆盖。云昌村种植业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谷子为主;养殖业以养殖牛、鸡和猪为主;其他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以花椒、核桃、黑枣为主。黄岩村植被丰富、当地历来有空闲时间挖野药材的习惯,非常适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业

由于黄岩村属于林业重点管护区,种植粮食作物是靠天收获,加上野生动物的糟蹋毁坏,更是血本无归,受地理条件及自然条件制约,农户对此怨声之大,基本农田变成荒地,这样既不利于农户生产发展,又不利于农户脱贫致富。

二、项目建设目的

随着黄岩村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加快黄岩村脱贫致富步伐,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户对种植粮食作物的不利条件,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牧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

本项目建立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收购、统一标准、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生态化养殖、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模式,提供安全、优质中药材,保障人民群众食用安全。中国是中药医用及保健大国。目前,已走出国门,被世界所公认。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医用及保健,中药材将是需求量之大的因素。因此,项目产品社会需求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

三、项目规划基本过程

黄岩村村委会在县政府、县扶贫办以及大姓乡人民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成立了黄岩村整村推进扶贫发展规划小组,并按照县扶贫办要求的“规划准备、信息调查、动员大会、分组讨论、规划决策大会、规划可行性分析、撰写规划报告”7个步骤,开展了各种调查摸底工作,参加了各种村民代表大会,认真编制了黄岩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发展规划。

(一)成立规划领导小组

为了编制黄岩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发展规划,黄岩村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发展规划领导小组,以固新镇人民政府镇长王利强为组长、固新镇人民政府副镇长窦东升、黄岩村党支部书记常现田为副组长,其成员为黄岩村驻村干部王叶、村主任王庆芳和黄岩村村委会成员构成规划领导小组。规划领导小组负责依据绝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开展编制黄岩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发展规划。

(二)开展摸底调查

为了摸清黄岩村的基本情况、了解发展现状和掌握各户基本状况,20xx年x月x日—27日,云昌村规划领导小组与两委会组织村组干部走村串户,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填写云昌村各户信息调查表,同时将调查表发放到村民小组长,与村组干部一起,依据当地基本情况,讨论提出本村的贫困标准,认定以20xx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为标准,分出特困户、相对贫困户和一般贫困

户。贫困分组的标准为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为相对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高于1196元低于20xx元的为相对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高于2500元的为相对富裕户。根据上述贫困分组标准,以下222户农户,其中60户被确定为特困户,90户被确定为相对贫困户,50户确定为一般贫困户(花名册略)。

(三)征询村民意愿

20xx年x月x日,村委会组织召开全村户主代表大会,传达学习参加省整村推进扶贫发展规划培训工作会精神,征询本村户主代表发展产业扶贫项目的意见。全村户主代表大会共有200人参加,有170人先后提出实施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四)召开决策大会

20xx年x月x日,在黄岩村委会活动室召开有50名村民代表参加的产业扶贫项目决策大会。决策大会由固新镇书记张春海主持。由规划领导小组组织村民进行讨论,讨论的问题主要有种殖的种类、种殖的方式、建设地点、建设方式、建设规模、采购方式、管理模式等。在到会村民代表充分讨论后,由工作人员收集整理村民代表意愿并经到会村民代表确认后,形成黄岩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意见。

(五)讨论运作模式

20xx年x月x日,村两委在村委会议中心再次召开黄岩村村民户主代表大会,会议由固新镇政府镇长王利强主持。到会村民户主代表200人。讨论结果为:

绝大多数村民提出,中药材种植项目,因为我村地势开阔、荒山荒坡面积大,易开垦,退耕还林地间植中药材都可以,其次距离水源近、取水方便。条件十分优越。

四、项目实施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传统:黄岩村广大村民历来有上山挖野药材的习惯。最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富民惠民政策的大力实施,广大村民更是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一个增加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全村220户农户,有近200户农户在发展中药材种植【黄芩,丹参、白菊花等】在黄岩村实施中药材种植项目有相当好的群众基础。

2、水源:黄岩村有一条天然的自然泉水。黄岩村人畜饮用水完全使用该泉水,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地势:黄岩村有荒山荒坡地4800余亩,可以进行复垦,同时有退耕还林地460亩,可以发展间植中药材

4、劳动力:村现有劳动力380人,大部分在家务农。开垦荒山荒坡依托本村劳动力。

5、交通:黄岩村距涉林公路仅7公里,距涉县城21公里,路面全为沥青路面,销售和种植运输极为方便。

6、销售:计划按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的原则,由村委会和村民推选的代表了解内地、特别是安国市及安徽相关的市场信息,共同通过市场询价比较,选定中意的买方后,村委会与买方签订购销合同,并按照约定的合同内容,按时交售成品的品种药材

(二)劣势【略】

六、项目总投资及资金使用计划

1、项目总投资

固新镇黄岩村种植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31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扶贫资金100万元,整合荒坡荒地资金50万元,村民投工投劳60万元。项目实施

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xx—20xx年,投入国家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整合荒山荒坡成片形成规模。第二个阶段,20xx—20xx年,整合其它项目资金110万元,用于田间道路硬化,集中供水大蓄水池及田间地头小蓄水池,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

2、项目资金使用计划

1) 荒山荒坡复垦20xx亩,550元/亩,计110万。

2)购买中药材良种,计60万.

3)田间道路建设3000米,计20万。

4)机井配套计25万。

5)中药材种植培训会计1万元。

项目建设经营拟逐步发展为与农业观光、农家乐等有机结合。养殖场由4个部分组成,即生产区、生活区、

1、中药材规范建设技术

1)舍址选择:选择地势高燥,通风向阳、排水方便的地方。

2)猪圈面积:修建猪圈500平方米,猪圈高度通常在2米,向阳面盖阳光板,阴坡面盖普通瓦,保证冬季保暖,夏季通风凉爽。

3)料槽:料槽成长方形,可用厚木板制成,长1.5—2米,上宽0.5米,下宽0.3米,也可用砖、石、水泥等制成固定式料槽。

4)良种繁育:以优质的藏香猪为基本猪种,自繁自养。

2、牛圈规范建设技术

1)种牛按每头牛8平方米计算,共修建圈舍1000平方米;

2)、修建工作用房和饲料贮藏室150平方米;

3、修建2个进出场消毒池,20平方米;

4、修建2口沼气池,100立方米;

5、修建1个污水处理池,70立方米;

6、人工种植优质牧草500亩,建草架和贮草棚等设施;

7、对养殖场饲养人员进行饲养管理及技术培训;培训村民100名。

8、圈舍管理

保持圈舍内外清洁卫生:重点是清理粪便等污物,降低污物发酵和腐败产生的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碳等。圈舍内外每天清扫一次,做到圈舍净、猪体净、食槽净、用具净。

9、科学管理

项目建立后实施动态管理,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促使养殖育肥牛、藏香猪行业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八、项目建设期限和进度安排

1、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为20xx年x月—20xx年x月

2、项目建设进度

在20xx年x月底前:完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等基础性工作。

3、在20xx年x月前:举办培训班,主要内容为中药材种植技术。

4、在20xx年x月—20xx年x月:完成基础实施建设;复垦荒山荒坡。

5、在20xx年x月—20xx年x月:按照由村委会和村民推选的代表自行购买、政府补助的方式,采购中药材良种。

6、在20xx年x月前:完成整个项目的检查验收和总结。

九、项目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黄岩村中药材种植扶贫项目实施后,将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黄岩村的经济发展步伐,有效帮助该村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对推进黄岩村农村产业化进程、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广大村民共同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产利润:

该项目建成投入生产后,年生产总值400万元,生产总成本150万元,年利润250万元左右,黄岩村总人口700人,人均年纯收人增加3500元。

(二)社会效益

实施中药材种植后,可辐射带动毗邻9个村村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增强农民依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增收的信心,对转变群众种植观念,促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项目组织管理与运作

1、成立黄岩村产业扶贫规划小组,负责项目的整体运筹,协调部门,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项目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2、成立项目实施工作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规划、设计、管理、建设及生产中的具体工作。

3、强化项目监管

1)实施单位在项目正式立项后,必须向项目领导小组和上级有关部门详细报告实施办法和各项量化指标。

2)县财政局、县扶贫两资以工代赈办必须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对建设项目资金进行严格管理,确保资金全部用在项目上。

3)在项目建设中,对购买的中药材良种实行统一采购,切实保证项目建设质量。

4)实施单位要加强项目建设各阶段的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特别是对项目建设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上报。

4、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及兑付办法

1)项目资金在县财政设专户,实行专户管理。

2)项目资金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管理。

3)财政补助资金实行“阳光操作”。将补助资金在村务公开栏公示十日以上,接受群众监督。

4)扶贫资金用于种植中药材良种购买、由扶贫、畜牧、黄岩村委会三家联合进行政府采购。

5)县审计局对整个项目建设资金进行跟踪审计和竣工验收审计。 附件:1、固新镇黄岩村产业扶贫规划小组(略)

2、固新镇黄岩村项目实施工作小组(略)

3、固新镇黄岩村产业现状调查表

4、固新镇黄岩村位置示意图

5、固新镇黄岩村资源分布图


第二篇:认真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


认真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

中共恩施州委 恩施州人民政府

20xx年第4期 ——新农村建设

恩施州辖2市6县,总人口384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8%,少数民族人口占52.6%。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新一轮扶贫开发,恩施州8县市都被列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市。进入新世纪,全州仍有1888个贫困村,占村总数的62%;12.7万个贫困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4%;赤贫人口45.83万人,低收入人口116.16万。近五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把扶贫开发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加大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在379个重点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共减少特困户1.34万户、4.8万人。通过整村推进的实施,基本实现贫困村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适龄儿童能上学,有病能就医,改善了重点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重点贫困村基本增收门路,提高了农民的基本素质。我们的主要作法是:搞好“六个结合”,创新“三大机制”。

第一个结合:整村推进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相结合。全州坚持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先行,为整村推进搭建基础平台。全州五年累计投入近30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建成了以州城为中心到各县市的“三小时经济圈”,新修乡村公路4534公里,完成了715个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工程;建水池(窑)4万多口,解决饮水困难19.87万人。95%的村通公路,100%的村通电,94%的村覆盖了广播电视,99%的村解决了通信难。

第二个结合:整村推进与产业化扶贫相结合。全州坚持走特色资源开发之路。近几年来,全州累计投入信贷扶贫资金7.9亿元,扶持、培植形成了烟草、茶叶、药材、特色蔬菜、干

鲜果、畜禽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建设基地面积达440多万亩,年经济收入33亿元,带动近90万农户,户均年经济收入达3600多元。大力扶持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20xx年,全州重点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约有70%贫困乡村和贫困户从中受益。此外,近五年来,全州共招商引资6.8亿元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带动了贫困村经济发展。

第三个结合:整村推进与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相结合。主要是开展“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致富园、建文明新村)。近几年,全州农村建设沼气池31万口,既改变了广大农民“烟熏火燎”的生活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还为农民减少了数以千万元的化肥开支,并可使16万亩森林免遭砍伐。同时,全州各县市启动特色民居生态家园示范村工作,建设了一批具有“青山环抱、小桥流水、特色民居、生态家园”风格的土家族、苗族山寨,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水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些做法,被农业部称为是对生态家园内涵极大丰富的“恩施模式”。

第四个结合:整村推进与扶贫搬迁相结合。近两年来,省政府共下达给我州扶贫搬迁任务7538户、30152人,实际完成7641户、30400人,完成投资共9543.77万元。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就地改造安置、就近分散搬迁、梯次搬迁、就近相对集中安置、依托产业化扶贫生产基地集中安置、地灾避让集中安置、政府规划移民小区集中安置、“两路”建设集中安置以及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等多种模式,达到了扶穷人、帮穷人、搬得出、能致富的目的。

第五个结合:整村推进与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全州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30家,近三年培训劳动力6.5万人,实现转移就业5.8万人。转移培训带动了全州劳务经济的发展。另据统计,全州农村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基本稳定在60万人左右,20xx年实现劳务收入17.13亿元,较上年增加2.91亿元,农民人均504元。此外,全州还建立魔芋、

茶叶等各种产业科技协会144个,以乡村成人技术学校为依托,每年培训乡村干部和农民达10万多人次。20xx年在重点贫困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244人(次),培训扶贫工作人员556人。

第六个结合:整村推进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相结合。全州各县市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先解决重点贫困村的“普九”债务,优先对重点贫困村的学校实行危房改造,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1.65万平方米,使贫困村的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达100%;新建村级卫生室675处,基本实现村村建卫生室;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等。

为了切实抓好整村推进工作,我们在实践中,还创新了“三大扶贫机制”:一是整合政策资源,创新投入机制。一方面加大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把发改委、扶贫开发、水利、农业、交通等各方面的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截至20xx年底,全州累计为379个重点贫困村捆绑投入各类资金3.8亿元,村平100万元,确保了整村推进工作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全面落实党的惠农政策,使贫困农民从中受益,实现增收。二是实行部门帮扶,创新参建机制。组织全州各级各部门参与整村推进工作,从资金投入、物资帮扶、科技指导等方面加大对重点村的支持力度,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全州31位在职州级领导干部和121位县处级领导干部在重点村建立了扶贫工作联系点,每年安排帮扶部门(单位)537个;安排驻村工作队员500多人。近五年来,各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到重点村的帮扶资金3890万元,引进项目资金4200万元,引进人才152名,资助贫困学生3040名。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保障机制。始终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作推进扶贫开发的关键措施来抓,按照“五好”班子的要求,把一批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有市场经济头脑的年轻人、致富带头人选进村级班子。现在全州50%以上的村级班子已成为“五好”班子,成为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的“领头雁”。


第三篇:20xx年都市旅游与乡村旅游规划范本


20xx年都市旅游与乡村旅游规划范本

第一节 都市旅游规划

城市是人类社会构成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规模大小不一的大、中、小城市,一些城市还成为不同层次与级别的行政中心城市,古称“都城”,现称“都市”。都市是城市类型中的一种,有历史都市、现代都市、大都市、小都市等。在旅游规划中,“都市”与“城市”都称“都市”。都市旅游规划,一般是指现代城市旅游规划。将国家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城镇,称为“历史城镇”。

都市旅游,是以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为资源,以城市社会经济与设施为条件,满足非本市人员参与、体验都市风情的旅游体验活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将会带来新一轮的都市旅游潮。都市旅游是一种多元旅游,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旅游,不仅包括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娱乐旅游、会议旅游、节庆旅游,还包括购物旅游、商务旅游和大量的探亲访友,在某些城市还有宗教朝圣旅游等。

一、 都市旅游规划总论

都市旅游规划属于专项旅游规划,就是将城市设施、城市历史、传统文化、民俗信仰、手工艺、传统产业等资源,进行旅游产业整合,提供都市旅游活动安排和战略发展方案。通过旅游规划,解读都市,展示都市。都市旅游规划遵循旅游发展规划的一般性要求与原则。

(一)都市旅游的意义与任务

根据WTO的有关统计,都市旅游约占全球国际人数的20%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发展都市旅游的意义,在于开发和整合都市所拥有的城市设施与环境资源,以低的投资代价创造良好的城市发展效益。利用城市宾馆,发展商务旅游,有利于与国际商务旅游者和大都市的商贸团体进行高度的联系;利用城市会馆、会场资源,开展会议旅游,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利用城市的物流优势,开发购物旅游,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商业发展;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列人世界遗产名册的遗产地所在都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城市历史文化旅游,有利于推动城市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城市文化识别性,树立城 1

市的国际文化形象。

发展都市旅游可以改善城市交通与环境。随着都市旅游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主要旅游城市均不同程度地产生交通拥挤、停车困难、空气污染、信息不明等都市旅游的通病。都市旅游规划已成为旅游城市的共识。世界旅游组织将“都市旅游规划”列入了19xx年至l997年组织投资的研究项目,并提出友好接纳游客,保障、安全、便利,提供系列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改善了城市的交通与环境。

都市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以城市资源为基础,以目标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城市发展与建设,加强和畅通城市交通,合理布局多种标准与类型旅馆,完善公园系统与步行系统,凸现城市历史特征与环境特征,提供安全便利、清新整洁、友好热情的都市旅游接待环境和设施,提高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塑造与传播都市形象,组织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取得都市旅游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市旅游规划需要面对城市用地限制、城市环境容量压力、城市中心拥挤、主要吸引物人满为患等难题。

都市旅游发展形态取决于城市性质和功能,都市旅游不仅仅是组织旅客观光游览,重要发挥城市在交通、商务、物流、信息等方面的功能和潜力,推动都市的发展。旅游规划要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各种商务、会议、展览、体育、文化等大型活动,扩大充实都市旅游内涵。都市旅游以都市的整体形象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都市旅游规划要分析都市旅游产品的可开发性、具体开发方向及空间布局,策划都市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为现代都市旅游发展指明方向。

(二)都市旅游规划背景

都市旅游规划是将城市作为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的规划,明确都市旅游规划的背景十分重要。都市旅游规划的背景是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城市背景,包括城市区位、城市旅游资源、城市形象等内容。

城市区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地理环境所规定的区位,即城市区位。都市旅游发展涉及的城市区位包括旅游区位、经济区位、文化区位。旅游区位是指城市所在旅游区域框架中的位置。对城市旅游区位的认识通过具体所处的局部区位和全国旅游区位分析获得。如武夷山的城市旅游区位,具体要分析武夷山市所在华东、华南地区和全国旅游区的旅游目的地情况与游线位置。武夷山市地处福建省北部,东连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临光泽县,北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是 2

闽、浙、赣“大三角”的交界、边缘与中心,可以西北连江西上饶,经南昌可达中原郑州;东北连浙江衢州,经杭州可达上海,可达南京、天津、北京,出东北三省。

城市经济区位是指城市的经济发展总量和经济竞争力水平在所处区域经济框架中的位置。如武汉市的城市经济区位,处在东西两大经济地带的结合部位,为国内陆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和中部经济核心城市。在交通上,武汉处在长江水运的黄金地段,可直达赣、皖、沪、陕、川等省市主要旅游地,处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南北大动脉之咽喉,京九线贯通全境,是内陆最大的转运中心。

城市文化区位是指城市在区域文化系统中的位置。城市在人文传统中形成了可视性的城市文化。文化的发展具有区域性,区域发展影响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都市旅游规划要充分的分析和认识城市文化区位。

城市旅游资源。城市旅游资源是都市旅游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特色都市旅游的重要依据。一座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拥有的历史是不可取代的,也就形成了城市所固有的旅游资源的特色。就一般而言,城市旅游资源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城市的建筑、广场、街区;城市的物流、商贸;城市的交通;城市的自然山水环境等种类。城市旅游资源区别于乡村旅游资源,在于城市繁荣的经济、先进的文化、发达的交通、富裕的生活和现代的文明。城市旅游资源的特色,就是城市的特色和地域特色。都市旅游产品个性化定位,要充分把握城市地域特色。城市旅游资源的特色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本质所在,是唤起旅游活动动机的根本所在。

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社会大众,包括城市居民对城市的空间印象和人文形象印象的评价总和。城市形象是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是城市全方位、全局性的形象,包括城市的整体风格与面貌,城市居民的整体价值观、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等。也可以概括地认为是公众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城市形象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泛的概念。城市形象又可分为建筑、交通等硬性客观印象和城市发展理念、市民素质等柔性主观印象两部分,具体表现在政治形象、经济形象、人文形象、地理形象和空间印象等方面。

政治形象主要是城市政府形象,包括相关行政事业部门形象。廉洁高效的城市政府是创造其他形象的前提。城市政府形象的内容包括对城市发展理念的战略性的思考与决策,对企业与市民诚恳的服务态度,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城市政 3

府形象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形象的好坏。

经济形象主要是一个城市在经济领域的综合表现,包括企业实力与规模、金融市场、商贸市场在内的综合实力的体现,所反映的生活水平与市场容量。人文形象是城市的规模、经济、文化、环境、治安、管理与效率、市民素质等形成的综合形象。地理空间形象主要是指对城市空间环境美化印象和城市的外观形象,具体包括主要街面与公共活动中心的功能与形象、高楼与建筑群景观、交通道路绿化与交通状况、城市环境与空气质量等。

城市形象具有整体性、差异性、长期性三个特征。整体特征是理念、行为、视觉三类识别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在公众脑海中结合形成对城市的整体感觉和记忆。差异性特征是每一座城市自身的特征,根据客观条件、经济实力、发展战略,设计出与众不同特色的城市形象。长期性特征是城市形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体市民建设“城市形象”和接受“城市形象”,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

纵观世界及中国旅游城市的发展,凡是万众神往、游人如云的旅游都市,无不具有鲜明独特的城市形象。北京,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上海,国际大都市;昆明,春城;哈尔滨,冰城;西安,古城;桂林,山水城;武汉,“大桥飞架南北”的历史名城等等。城市形象就是与众不同的都市风采、独特的个性及特有的文化内涵底蕴。鲜明的都市形象映入旅游者心目中,在旅游市场上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诱惑力和感召力。

(三)都市旅游功能规划

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集聚点和创造中心,是人类追求舒适、个性的深刻反映,也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随着城市旅游功能的逐渐加强,我国许多城市已发展成为旅游会展中心、旅游商务中心、旅游购物中心和观光游览、度假胜地。

1、规划原则

都市旅游功能规划就是按旅游活动组织与产业运作要求,整合城市资源,满足都市旅游的需求。

第一,彰显城市特色。都市旅游吸引力就是城市特色,城市特色体现在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上,体现在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建筑和城市人群及其各种生活内容上。都市旅游功能规划就是要从城市的人文历史、自然山水环境与人文环境特色、传统和现代建筑特色中挖掘、发扬和彰显城市特色。

第二,创造舒适环境。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发展的结果,都市旅游功 4

能规划就是要给旅游者创造更舒适的旅游生活环境。都市就是繁荣和热闹的代名词,需要在都市旅游功能规划中,闹中取静,创造出舒适的旅游生活环境。

第三,反映现代气息。都市旅游功能设计,要体现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和时代进步的精神,追求与创造新科技的运用,反映都市生活的现代化气息,满足都市旅游者对都市现代发展的体验与信息需求。通过都市旅游功能设计,向都市旅游者展示完善通讯网络、高质量的服务设施、高速快捷安全的交通网络、卫生整洁的城市环境、高效的行政管理、蓬勃向上的城市人群风貌,展示旅游代都市的时代气息。

2、功能分区

都市旅游必须以特定的区域为城市空间依托。发展都市旅游,在空间战略上应从城市综合的自然、经济、文化、交通和区位出发,以城区为中心,合理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设施资源,构筑都市旅游的空间功能区划。都市旅游一般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辐射区”三大旅游功能区。

“中心区”多为城区,又可按“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产业要素,划分为二级旅游功能区,如旅游购物区、娱乐区等。在现代都市旅游中心区的规划中,多用特色街道、形象建筑与雕塑来强化和烘托都市旅游个性。

特色街道、形象建筑不仅成为旅游城市的象征,也成城市旅游的吸引物,是人们游览、观赏、领会城市历史文化的场所。特色街道,或称“历史街区”、“民俗街区”,以特有的历史与民俗成为街道的特色。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外滩与南京路、哈尔滨的中央大街、青岛的东海路等,都是特色显著的特色街道。形象建筑就是一座城市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建筑,是城市长期历史发展的文化结果。良好的城市形象建筑是城市的宝贵资产,为城市发展旅游所提供的强大旅游吸引物。

优秀的城市雕塑可以标识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承载起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未来,描绘出一个城市的时代追求,凝聚着一个城市的精神,展示出一个城市的品位。当旅游者站在城市雕塑作品之前,都能够从中解读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品味城市的风土人情、世态民风,并将这种印象深深地留在脑海。好的城市雕塑,不仅要传达出美好的视觉形象,更要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和品格。城市雕塑作为具有很强的公众性的公共艺术,最具可读性和识别性,给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城市雕塑不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都要坚持高艺术水准和高环境效益原则。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城市雕塑不仅是为市民提供审美和阅读 5

对象,还是一座城市文化情趣的直接反映。城市雕塑强调与环境的对话,是城市特定环境下的激情创造,要求雕塑的放置要与环境贴切,要求雕塑材质与雕塑凝聚的文化内涵相吻合,要求雕塑家集城市学、建筑学与景园学基本素养于一身。

“边缘区”为城郊区,从城区中心外出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的汽车车程内,往往是都市旅游者出游的区域,是发展城郊旅游的区域,可划分为“观光游览区”和“休闲度假区”等二级旅游功能区。

“辐射区”指中心城市周边县镇的所属区域,在两小时至四小时的汽车车程内可以到达的区域,是“中心区”的辅助旅游区,往往也是旅游景点景区较为集中的区域。“辅助区”是都市旅游发展的未来拓展区,需要依靠都市旅游客源的辐射和带动。

都市旅游功能区划是都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整体协调,一是都市旅游产品的内部空间协调,提供从基础的观光旅游产品到购物、休闲、会展、娱乐等深层次旅游产品,全方位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二是都市旅游产品的外部空间协调,即城区旅游与城郊旅游、周边地区旅游产品的外部空间协调,形成功能互补与资源共享的都市旅游产品网络和旅游产业体系。

3、旅游产品与项目设计

都市旅游是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的旅游,旅游产品与项目的设计自然以城区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基础设施为依据,以城郊与周边乡镇为辅助。一般意义上,都市旅游有观光、购物、会展、节庆、休闲、度假、文化等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可设计市容市貌观光、都市专题观光、城郊山水观光、乡镇民俗观光等项目;购物旅游产品可设计大型购物中心、购物步行街、城郊购物、乡镇特产购物等项目;会展旅游产品可设计国际会展中心、博览会等项目;节庆游产品可根据城市历史与民俗设计组织历史节庆与民俗节庆活动;休闲、度假、文化等旅游产品可设计城市公园、城郊度假村、乡镇度假区、博物馆、展览馆、风景名胜区等项目。

都市旅游产品与项目的设计需要注意城市个性,突出城市特色,通过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活动项目设计、旅游景点建设等方面,充分展示城市风貌。

二、都市旅游购物步行街规划

都市旅游购物步行街,或称“旅游步行街”、“旅游观光休闲步行街”,是城市商业步行街的一种。随着城市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城市商业步行街;90年代,开始建设适合旅游和现代购物的商业步行街。在世纪之交,我国的城市出现了规划和建设商业步行街的高潮,商业步行街成为 6

我国城市建设和形象提升的重要内容,城市商业步行街成为市民与游客共享的重要活动空间。据粗略统计,全国目前已有数百条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城市商业步行街。

我国都市旅游购物步行街经过了一个发展的历史进程,完成由单一的满足消费者购物的基本需求向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运动等多元化需求的功能转变,由单独一条旅游购物步行街向多条旅游购物步行街组成的旅游购物步行街区转变。最早的城市步行街是为了解除城市交通与城市购物之间的困局,禁止车辆通行,开放整个街路以供人们步行逛街。步行街的发展极大地推动城市的经济与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市旅游购物步行街的功能也得到拓展。为了吸引顾客,展览展示、公益活动、文艺演出、节日庆祝、旅游观光、民俗文化、运动健身等多种社会活动逐渐在步行街内举办,满足了人们都市购物、餐饮、休闲、观光、娱乐、健身等多种需要,集吃、住、游、购、娱多功能于一身,成为城市商业与旅游业最佳结合的黄金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我国城市步行街规划经历了由杂乱无章自由发展阶段到逐步完善、整体布局协调的成熟阶段。人们渐渐注意把步行街布置得亮丽舒适,协调合理。人们到步行街来,不再仅仅是购物,更多的是被优美宜人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所吸引,人们可以在轻松的环境气氛中充分享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乐趣,商业街开始彰显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都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城市旅游购物步行街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士到中国观光、旅游、购物,为我国都市经济与都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商机。

旅游购物步行街兼多种功能于一身,主旨是为步行旅游观光休闲者提供一个宜人的观光、购物、休闲、娱乐环境。在旅游旅游购物步行街中,人们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到交往、娱乐的乐趣,购物不再是主题。

(一)规划原则

一个城市的旅游购物步行街规划是一个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商业规划的点睛之笔。旅游购物步行街规划涉及房地产开发、商业运作和旅游观光休闲等规律,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

慎重选址,有机链接。旅游购物步行街选址需要选择在城市地理位置上的优越区段,需要考虑城市的环境与周边交通的关系,既要使步行街进出方便,又不能影响其他街道的通行效率。因此,步行街最好选址在两条街道中间,与其他街道形成“工”字型结构,既可提供进出步行街的便利,同时不影响其他街道的通 7

行效率。避免选在多条街道中间呈“丰”字型关系,造成周边交通恶化,也造成步行街进出难。旅游购物步行街的规划、设计,需要注意与周边原有商业圈的链接。街巷要沟通链接,不要割裂,与整座城市形成有机的整体。

规模适度。总结我国商业街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存在求大求洋的现象,很多商业街从1公里到3公里,甚至更长。开发旅游购物步行街要考虑规模效益,但更多需要考虑边际效益。按照经济学的边际效益理论,旅游购物步行街有长、宽、高的比例要求,不要一味追求长度。一般步行商业街,长度在300米左右为宜,特大城市以600米以内为最佳。不同的商业街的宽度,应该在十几、二十几米为宜,一些迷你型旅游购物步行街更窄一些。一般人行走路线是“之”字型行走,很少有走到一端再回来,街面过宽可能导致游客疲劳。高度,一般商业街的建筑高度以一层到二层为宜,局部主力店铺可以三、四层。在一条步行商业街中,楼层过高,会造成行走不便,人们习惯平行行走,而不希望垂直行走。在一条步行商业街中出现过多的高楼大厦,游客很难驻足,甚至会产生高楼效应,使商业街整体空间产生压迫感。旅游购物步行街的商业总经营面积不宜过大,一条街有20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就可能是人们体力、心理承受的最高阈值。

因地制宜,特色景观。旅游购物步行街规划要本于城市与本街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最原始的特征,体现最根本的特色。不可模仿别的城市,特别是模仿欧洲城市,造成所有的旅游购物步行街形象都似曾相识,过分追求洋化的东西,会丢掉了民族的特色和城市的特色。

最具活力旅游购物步行街规划是因地制宜,是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生长”出来的,如北京大栅栏传统商业步行街。简单推倒重来式的步行街,必然割断其文脉、商脉,缺乏活力。步行街店面外部立面细部的规划设计,要本于街区的历史文化风貌,要为商业老字号提供生存发展的土壤,不可抛弃街区历史进行全面规划,不可阉割历史街区的自我特色,使步行街成为僵死的街道。在营造步行街的文化氛围时,需要有街区历史文化的设计,要展示城市特定的历史与地域、民族的文化形象,但要避免一味模仿前清辫子的雕像。旅游购物步行街是休闲街区,不能将街区规划成整齐的兵营氛围,道路可平坦而适当起伏,街面错落有致,既有商业氛围,又有历史、文化、民族氛围。

在构筑旅游购物步行街的商业设施时,需要重视对特色景观的设计,需要挖掘城市旅游资源,需要创造步行街环境的艺术个性。在旅游购物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中,要从步行街各组成要素的特性和功能出发,考虑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特 8

色,展现丰富的空间形式,塑造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和独特的景观,形成城市最亮丽最有特色的景观群,使商业和旅游最佳结合,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展现城市的魅力形象。

以人为本,强化功能。旅游购物步行街不能单纯以购物为主,要体现对“人”的关怀,要以人为本。成功旅游购物步行街,往往有比较亲切宜人的氛围,绿地、彩色路面、街头雕塑,良好的交通体系,多一些景观,多一些休息椅,多一些盲人道与残障人的轮椅道,提高非购物的功能,为旅游者和广大市民提供优美的旅游观光休闲环境,充分满足旅游者的观光、休闲、度假需求,更多的体现社会活动中心的功能,聚集人气,使人们在购物之余,仍愿意留在步行街中活动,延长游客在商业街停留的时间。

重视节点,营造氛围。旅游购物步行街需要重视旅游节点活动场地和景观的设计,聚集人流。旅游购物步行街一般都有商业效益最好的地点即“黄金涡点”,这个“黄金涡点”应设计在步行街总长乘以0.618的位置,作为商业购物区。旅游购物步行街规划要有热点、次热点,就像一首交响乐,有节奏,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

(二)步行街定位

都市旅游购物步行街定位,第一,基于本街区所蕴涵的城市历史和资源,不能脱离街区历史,另起炉灶;第二,基于本街区所处的商圈状况,既要遵循、依托街区所在区域的商圈,也要适当扩大辐射半径。

旅游步行街准确定位就是为步行街在旅游者心目中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让旅游者要逛街,首先想起要逛旅游步行街。旅游步行街定位不同于一般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定位,需要从客流量的具体结构出发。就一般旅游城市而言,旅游步行街客流量由本地居民、外地旅游者和外国旅游者三部分人组成,在这三类人群中,本地居民、外地旅游者往往占大多数,是消费群体定位的侧重点,是购买力的主体,外国旅游者是兼顾的对象。作为旅游购物消费群体仍然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每一种消费群体中还有高、中、低消费水平之分,但这种消费水平之间对象的选择,则应由商家自己具体把握。

旅游购物步行街的业态结构要服从于旅游步行街定位,服务于旅游消费群体的大多数。旅游步行街是一个综合性的商业步行街,旅游步行街的业态结构要满足于旅游者对旅游观光、购物、休闲等方面的需要,要创造出自身的特色,努力做到对外国旅游者显示出中国特色,对外地旅游者显示出城市的特色,对本地居 9

民显示出商业步行街的特色。在具体业态上,既要有多样性,又要有层次感,既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满足不同旅游消费对象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就一般旅游步行街规划发展规律,有以下几个概念支持旅游步行街的定位:

健康购物。旅游购物步行街采用开放式建筑,空气新鲜流畅,没有风吹雨打,消费者想坐就坐,想行就行;

文化购物。旅游者在购物休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步行街的建筑和格局,了解旅游城市和旅游步行街的历史,可在书店、工艺品店、文物店里,接受旅游城市和旅游购物步行街的艺术熏陶;

观光休闲。旅游购物步行街具有旅游观光功能,旅游者可以欣赏街景,可以摄影照相,还可以在美食广场享受美味佳肴,使旅游者在旅游购物步行街获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轻松自在的观光休闲;

大众购物。旅游步行街是一个旅游与商业相结合的综合型项目,目标消费人群是广大旅游者,必须以大众性的购物,吸引所有的旅游者。

旅游步行街定位,关系到旅游步行街发展方向和生命力,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

(三)步行街形象设计

都市旅游购物步行街建设是旅游城市的形象工程。云南丽江的四方街、桂林阳朔的西街、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外滩等等,既是一条旅游观光休闲步行街,又是作为城市的标志性旅游形象街区。旅游购物步行街可以通过购物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和商业文化设计,获得步行街形象的总体塑造。

环境设计。旅游步行街购物环境既是吸引消费者主要因素,又是商业要素的组成部分。环境美包括区域环境美、街道环境美、店堂环境美等方面,也包括自然生态美、人造景观美以及传统美与现代美等方面,如步行街的雕塑、喷泉、草地、花坛等等。

建筑设计。旅游步行街的建筑设计一般是依托于旅游城市街区的历史风貌,城市街区的结构和建筑立面细部是步行街的魅力和特色。利用原有街路改建的旅游步行街,需要保护和发展原有的建筑特色,不要随意舍弃;如果是在受到破损和严重破坏的城市街区规划旅游步行街,或新城区建旅游步行街,需要调查和收集城市街区历史建筑的特征要素,作为旅游步行街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使建筑设计某种程度上起到恢复和演绎、发展城市街区历史建筑的作用,切忌盲目模仿和随意创新。

10

商业文化设计。旅游步行街是城市商业街的一种类型,根本上属“商”,商业设计是为旅游购物服务。旅游步行街的商业设计主要是为营销地方旅游商品和旅游工艺品营造商业氛围,起到旅游购物的号召力,如天津和平路旅游步行街,街道两侧均为仿明清风格的砖木结构两层建筑,沿街有专售“泥人张”泥塑的“华宝斋”、“杨柳青”画店以及出售文房四宝、名人字画、戏装古玩的“天一阁”、“艺林阁”、“古纺阁”等80余家店铺。各家店铺的匾额均由当今的书法家和名人书写。南北街口分别为“津门故里”牌坊和“沽上艺苑”牌坊。整个街道古色古香,富丽堂皇,旅游购物气氛特别浓厚。

都市旅游购物步行街具有先天和独特的旅游、观光、休闲的功能,都市旅游购物步行街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历史资源打造。步行街作为重振都市旧城中心区,使商业重返都市中心,加强都市旅游与商业功能建设,对我国城市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为都市旅游开创了崭新的领域。

三、都市旅游广场规划

都市旅游广场是随着都市旅游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城市广场类型,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都市旅游活动空间,满足都市旅游休闲、交往、娱乐的功能要求,兼有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风貌特色的作用。

(一)规划原则

都市旅游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旅游者和城市居民休闲、交往、娱乐的活动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都市旅游广场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都市旅游广场空间结构;都市旅游广场功能布局;都市旅游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都市旅游广场规划设计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都市旅游广场规划以人为本,就是都市旅游广场规划的公共空间和城市的肌理是否与旅游者的旅游生活与城市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都市旅游广场规划设计“以人为本”,要体现对旅游者的关怀,以旅游者为主体,体现旅游者人性化,贴近旅游者的生活。通过巧妙的休闲与文化设施配置和交通组织,实现广场对旅游者的可达性和可留性。

地方特色原则。城市环境与文化反映城市的精神状态,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也是决定城市品位和城市发展潜力的文化力量。城市文化蕴含了整座城市的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都市旅游广场规划,首先,应 11

该突出城市地方自然特色,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条件。其次,都市旅游广场应该突出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都市旅游广场规划应承继城市的历史文脉,体现地方民俗风情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三效益原则。都市旅游广场规划应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效益”并重的原则。都市旅游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还应体现“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都市旅游广场是城市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都市旅游广场是城市的重要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城市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要起到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的“客厅”的作用。

突出文化原则。都市旅游广场是以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广场,都市旅游广场以文化活动为重要的内容。都市旅游广场规划设计要在广场特定的空间里为呈现城市文化及其本身蕴涵的文化特质留足展示场地,包括在广场上开展的专业或民间的地方戏曲艺术性表演活动、群众性的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展现都市的绿色文化、运动文化、艺术文化、休闲文化、商业文化等文化生活。都市旅游广场规划要通过文化气息浓厚的广场建筑、雕塑和配套设施等设计,挖掘和的突出广场文化。

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都市旅游广场的文化特色,已经成为都市旅游广场的一大亮点,形成都市旅游广场鲜明的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直接影响都市旅游广场的旅游生命力。

(二)广场选址

都市旅游广场是都市旅游的组成部分,都市旅游广场地点的选择需要考虑都市旅游活动组织与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关系,需要对选址场地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具体要进行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自然环境条件。对所选广场用地及其相邻区域进行自然环境条件调查,弄清广场预选场地在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土地地貌特征、可用场地面积范围、现有植被、周围空间,调查有无水源,有无建筑及其性质特征,有无街道穿过,有无污染源及其治理等方面情况。

附属设施。对所选广场用地的地面或地下或空中有无公用管道、电线、光缆、 12

地下通道、天桥,以及不可拆建筑等情况进行调查。

经济及社会情况。研究城市发展水平及发展目标,所选广场辐射范围内居民的人口数量、年龄层次、精神面貌等方面情况,附近广场的性质、规模及游客市民到此的目的及心理。

城市历史与文化。调查和收集对所选广场用地的人文历史信息以及有无旅游者最近或将来人们所关心的话题,以便使规划具有拓展和创新的基础。

都市旅游广场一般被当作城市的“名片”,向旅游者进行展示。从都市旅游发展和旅游活动组织出发,都市旅游广场选址具体地段有三种选择,第一可以选在都市历史文化中心区的结合部、都市的入口处、城市主要交通道路的出入口处,自然环境好,有利于展示城市文化和游客集散;第二可以选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居住区、商业区,便于旅游者进入城市居住区和商业区,满足旅游者迫切了解城市文化与城市民俗需求;第三可以选在代表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或商业中心地段。

(三)广场设计

都市旅游广场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在都市旅游广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八个方面设计内容。

第一,广场设计要结合城市、自然、人文、居民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城市格局现状,尽量少动土方,降低成本,使广场轮廓及地形更加与周围环境相融,贴近生活。充分尊重历史,借鉴古今文化,使都市旅游广场除追求景观优美外,更多知识底蕴和教育含量。充分依靠城市,在交通上,使都市旅游广场连接城市干道,增加可达性;空间上,依附建筑物,具有围合感、安全感;位置上,靠近城市居住区,亲近城市文化,亲近城市民俗。结合实际,优化城市空间,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

第二,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市旅游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环境,共同构成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文脉、传统、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文学与书法、诗词等等许多不同的表现。设计旅游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文化内涵,对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进行深入地理解与领悟,设计出特定城市文化环境下和时代背景下的旅游广场环境。“夜生活”也是城市旅游的重要文化内容,需要为旅游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文化性的旅游者夜间活动、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和音乐喷泉,营造旅游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 13

氛围。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孕育不同风格的广场文化内涵,把握好广场的文化风格取向,将直接影响都市旅游广场的使用频率,对都市旅游有重要意义。

第三,营造旅游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旅游广场旅游活动与交往场所空间的营造主要是空间环境塑造、空间层次塑造和空间文化塑造。在旅游广场内部空间环境塑造上,可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广场绿化和水景,保证广场具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广场空间层次塑造,可利用地面高差、绿化、建筑小品、铺地色彩、图案等多种空间限定手法对旅游广场内部空间做第二次、三次限定,以满足广场内从集会、庆典、表演等聚集活动到私密性的情侣、朋友交谈等的空间要求。在广场空间文化塑造上,可利用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特征的小品、雕塑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灯具、铺地图案、坐登、喷泉、花坛、水池等元素,烘托广场的地方城市文化特色,使广场达到文化性、趣味性、识别性、功能性等多层意义,有别于城市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和商业广场。

都市旅游广场的结构一般都设计为开敞式,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和设计大小比例,给人以开敞性的印象。组成广场空间的重要因素就是广场周围环境的建筑,结合旅游广场的性质,需要保护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空间环境中。都市旅游广场空间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要统一与协调。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等要求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注意与广场的比例、尺度、材料、文化的关系,比例与尺度要和谐,给人以美感,增添旅游观光活动的舒适度。 . 第四,旅游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和统一。都市旅游广场与街道在形式和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两者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规划时,要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对广场与街道的城市文化、地域特征及社会历史文化、空间设计、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划分,进行统一考虑。同时注意街道与广场相协调的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

第五,.都市旅游广场设计与城市交通组织协调统一。都市旅游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都市旅游质量的重要因素。广场的道路交通系统要与城市交通网络相协调,在城市交通与旅游广场的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 14

由城市各区域到达都市旅游广场的方便性,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系统考虑城市地铁、有轨电车、车行道、步行道、立交桥、站点等等交通设施设计,充分考虑大量停车需求的停车场和汽车停靠站,包括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在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考虑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通过设置有公交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需要考虑组织旅游观光、浏览交往及休闲特殊要求,结合都市旅游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旅游者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都市旅游广场及交往的机会。

第六,广场空间形态设计。广场的空间形态主要表现为平面型和立体型两种形式。平面型旅游广场比较常见。平面型旅游广场在剖面上没有太多的变化,接近水平地面,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联系好,特点是交通组织方便快捷,造价低廉,技术含量低,缺点是缺乏层次感和特色景观环境。立体型广场是旅游广场在垂直纬度上的高差与城市道路网格之间所形成的立体空间。可分为上升式广场和下沉式广场。上升式广场将车行道放在较低层面上,将非机动车和人行道放在地下,实行人车分流。下沉广场多具有步行交通功能,解决了交通分流问题,在高差处结合水体,使空间产生美妙的动感。立体型广场的特点为喧闹的城市提供了一个安静、围合并集具归属感的安全空间,点线面结合使空间层次更为丰富。

第七,广场环境规划。都市旅游广场环境规划手法有多种,建议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旅游广场环境。在都市旅游广场环境规划中,轴线手法是在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系。旅游广场环境规划内容包括广场地面处理;灯光处理;广场绿化、水体与广场雕塑设计等内容。

广场地面处理。古典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以大片的绿地为特征。旅游广场需要合理地选择铺装材料和铺图案,加强广场的图底关系,给人以尺度感。通过铺装图案将地面的行人、绿化、小品等联系起来,使广场更加有机。同时,利用铺装材料限定空间,增加空间的可识别性,强化和衬托广场的主题。色彩是表现都市旅游广场气氛和空间性格的重要手段。色调富 15

有生机,铺地小品的色彩与主体建筑要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避免色彩杂乱无章,加强广场的艺术性和品位。小品、雕塑的色彩宜鲜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都市旅游广场灯光处理。广场照明的灯具可分为三种,第一种,高杆灯,用于主要的活动空间;第二种,庭院灯,用于休闲区域;第三种,草地灯,用于园林绿地照明,创造特殊意境。中心区域照明可以亮一些,休闲区的照度一般即可。都市旅游广场应以景观照明为主,注重灯型、灯具的视觉效果。空中强光探照灯之类的光源,应安装在广场附近的高大建筑物上,建议高度应超过20米。旅游广场的照明要适合游人的生理要求、安全要求和交往要求。因此,都市旅游广场照明应使人感到轻松、舒适、随意,并能潜心静处,避免不舒适眩光;满足觉察障碍物的要求,保证视觉方位的亮度,对广场的标识、指示牌的照度可略提高,帮助不熟悉周围环境的人确定方向;从安全和交往的角度出发,需保证在10米左右的范围内能识别他人面部,或他人特征。

都市旅游广场绿化与水体小品处理。广场绿化可以使空间具有尺度感和方位感。树木本身具有指引方向、遮阳、净化空气等多重功效。绿化可以作为重要的景观设计要素,合理配置,进行适当的修减,既体现树木的阴柔之美,又体现其秩序性。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土壤等的地域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花卉品种,配合观赏周期,使在不同季节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致。旅游广场环境绿化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如可采用树林、花卉、草坪、水体等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水体是都市旅游广场空间中人们重点观赏的对象,可分为静态水体和动态水体。静态水体水面产生倒影,使空间显得宁致深远。喷泉、瀑布、跌水、导水墙等动态水体,在视觉上保持空间的连续性,可以分割空间,丰富广场的空间层次,活跃广场的气氛。

都市旅游广场雕塑。都市旅游广场雕塑及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是体现都市旅游广场主题的重要手法。都市旅游广场雕塑设计,第一,要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旅游活动的内容趋向,做到雕塑设计与旅游广场活动内容相一致;第二,理解建筑、雕塑与旅游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结合广场建筑风格,设计广场雕塑;第三,协调雕塑与建筑、广场的比例与尺度,通过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在尺度上将人群与广场联系起来,说明人与雕塑、建筑与广场的尺度关系,使雕塑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第四,注重雕塑设计与水、树木等自然因素相结合,使雕塑与水相结合,与树木结合,衬托旅游广场气氛,活跃旅游广 16

场环境。

在雕塑之外,还须注意现代化的通信设施、座椅、饮水器、垃圾桶、时钟、街灯、指示牌、花坛、廊架等广场小品的设计,总体要与广场空间环境相协调,将小品选题、造型纳入广场总体规划。

第八,广场防灾功能规划。由于现代城市建筑集中、人口过密、信息飞速膨胀,使城市在各种天灾人祸面前变得脆弱。在旅游城市,旅游广场成为了城市过度密集的有效缓解,在灾害发生时起到隔离、疏散、避难、救援等作用。旅游广场在设计时,应设置必要的防灾救灾设施,如取水点、消防水池、广播与夜间照明等,在广场植被配置上,尽量多种树以形成遮盖,选择常绿、阔叶的耐火树种,并在广场周边留出防火隔离带等等。

第二节 历史城镇旅游规划

一、历史城镇分类

“历史城镇”是“需要或是已经给予保护要求的地区或城镇”。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拥有众多城市文化遗产。从19xx年起,我国开始评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先后于己于19xx年2月、19xx年12月、19xx年1月三批批准了99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又于 20xx年8月、 20xx年12月、20xx年10月、 20xx年5月四次批准了4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达103座。从20xx年起,我国开始评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先后在20xx年10月、20xx年11月和20xx年5月三批批准了85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城镇具有三个特性,第一,历经生活不断地延续与演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物、古迹点与城市的发展史密切相关。第二,具有历史传统特色的古街区、古建筑群、城市地段,现代生活在这些(部分)地段依旧延续,使它们成为城市充满活力的有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民居、旧商业街、古文化广场等等。第三,城市的遗存具有自身的特点,区别于其他的城市而具有明显特殊的意义。根据历史城镇物质构成要素价值及质量上的差异、构成要素,以及在历史时间上的差异和构成要素在构成形态上的差异,历史城镇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

古都型。古都型主要是在历史上曾作为都城的城市,如开封、洛阳、西安、北京等城市。古都型城市一般规模较大,拥有体现古代城市建设伟大成就的城市格局和大量的历史遗存,具有辉煌的历史,既是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古都文化随着城市历史的延续部分地被传承下来,融入现代人们生活的潜意识中,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文化的特征,使人们的观念、生活性格、哲学思想、音乐、 17

戏剧审美、文学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性。

特色风貌型。特色风貌型是指较完整地保留了某一时代或几个时期的历史风貌的城市或具有特殊民族风貌特色的城市。特色风貌型城市不仅在物质形态上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氛围或民族特征,同时这些物质形态可以折射出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域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深层内涵,表现出很强的历史特征和文化传承性。

风景名胜型。风景名胜型是指自然环境对城市特色具有巨大作用的城市。一方面,环境和城市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景观,有的甚至成为城市的主体,如桂林等;另一方面,不同的地理环境因素对建筑材料、色彩和建筑形式的影响很大,从而形成城镇独特的景观风貌。

近现代城市。近现代城市指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城市。例如,延安作为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重大的历史变更时间的发生地而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又如,上海、青岛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坎坷和屈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一方面使近现代城市成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基地和“乐园”,另一方面也给近现代城市留下了大量具有殖民风格的建筑群。在文化意识上,大量的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使近现代城市的市民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水平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不同于其他类型城市的特征。

二、 历史名城旅游现状

历史名城的城市旅游从最初的北京、西安开始,后来有上海,形成中国历史名城旅游的三足鼎立形势。“十五”期间,北京市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456.8万人次,比“九五”期间增长21%。旅游外汇收入累计147.3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21%。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58亿人次,比“九五”期间增长26%,其中,外地来京游客3.78亿人次,比“九五”期间增长29%,本市游客1.8亿人次,比“九五”期间增长22%。国内旅游收入4936亿元人民币,比“九五”期间增长107%,其中,接待外地游客旅游收入总计为465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09%,接待本地市民旅游收入总计为28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70%。120xx年,西安市旅游业共接待海外旅游者77.5万人次,同比增长19.27%;创汇4.09亿美元,同比增长24%; 国内旅游者23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8%;旅游业总收入178.5亿元,同比增长15.9%。20xx年全国接待海外旅游者的增长比例为1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 北京政府网,2006,11(13).

18

10%,西安市几乎相当于全国的两倍。220xx年,西安市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00亿大关,达到204.3亿元,同比增长14.45%。入境旅游增长速度连续第三年较大幅度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19xx年,上海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首次突破100万人次。19xx年,上海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达到150万人次,20xx年一举突破200万人次,在20xx年,又刷新到400万,实现了接待入境旅游者的倍增。20xx年,上海又迎来了第600万名入境旅游者,实现了年接待入境旅游者的第二次倍增。随着上海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的都市旅游发展将写下不凡的篇章。4

大多历史名城的城市旅游是在自然旅游发展遇到挑战的时候,才开始动思城市的历史文化旅游,动思城市的购物旅游和会展旅游。历史名城桂林旅游发展,从山水风光旅游到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旅游产业化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桂林是中国南方的山城、水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山水甲天下”知名度古已有之,山水风光旅游自然就成为桂林旅游发展的起点。桂林山水风光旅游带给了桂林巨大社会产业意义,影响了人们对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悠久历史文化的注意,使人们忽略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与建设。进入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旅游作为产业开始在全国展开,形成了旅游客源市场的竞争态势。一直抱定山水风景为桂林根本优势的桂林旅游业人,开始感到桂林旅游内容的单一,感到桂林“三山两洞一条江”旅游格局的偏窄和狭小,感到了来自旅游市场的压力。于是,一种危机和求变的思绪,促使着桂林人思考如何将桂林旅游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于是,人们注意到了桂林城的历史与文化,注意到了所在区域的民族所独具的民俗风情,19xx年靖江王陵的整修开放、19xx年漓江民族风情园的开园迎宾,19xx年7月建成开放的七星公园华夏之光广场、19xx年建成开放的虞山公园、20xx年建成开放的正阳旅游步行街、20xx年4月开通将古老的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与桃花江、漓江贯通的“两江四湖”旅游线,复原了宋代桂林城水系等,促进山水、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三大旅游资源全方位的优化配置与旅游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掀起了历史古镇游,带动了历史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山西平遥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19xx年12月31日被联合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平遥古城的旅游及其相关2杨利娜.西安旅游实现跨越发展.中国西北旅游网,2006,1(25).

3郝迎利.西安市旅游业总收入首破200亿大关.西安晚报,20xx年-01月-2日

4上海旅游业攀越又一新高峰 本市今天迎来第600万名入境旅游者,上海旅游网,2006,12(30). 19

产业已经发展成其支柱产业。据统计,平遥20xx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3万人,海外游客人数占到了20%,实现门票收入573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03亿元;平遥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近5万人。5周庄、同里等古镇,也凭其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旅游热点。据统计,20xx年周庄全年的旅游收入已经达到了七亿元人民币,单是门票收入就有一点一亿元。6江苏吴江市同里20xx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8%,接待中外游客225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2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8.1%和20%。7

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进行旅游开发的古城镇已经达200 多个,潜在的具有资源开发可能性或者能开发的古城镇还有1000多个。古城镇旅游发展将把我国城市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历史城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历史城镇旅游每年超过10亿人次的旅游人数,并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历史城镇旅游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通过旅游使国内外的游客认识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独特的风貌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体现出历史城镇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建筑遗产在不恰当的旅游开发中,逐渐丧失历史的原真性。总结我国历史城镇旅游发展的过程,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对古建筑进行不恰当的重新包装改建。在古建筑的旅游开发中,不恰当的在建筑材料、颜色及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人为改变,使古建筑“旧貌换新颜”,历史信息荡然无存。与此同时,兴建了许多仿古建筑、仿古一条街,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相违背。在一些历史城镇的旅游发展中,拆了真宝贝,建了假古董,留下一堆建筑垃圾。

二是,单纯追求发展旅游经济,将古民居群改为旅游服务用房、购物商店和娱乐设施,过多的商业气息,失去了历史城镇的历史氛围与传统生活方式。当我国历史城镇作为旅游资源进入旅游产业运作时,在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诱惑下,从政府到普通百姓都卷入了一个商品经济旋涡中,造成对古镇风貌极大损坏。古镇周庄传统要靠摆渡进入,19xx年周庄为了开发旅游,建起了一座水泥大桥,旅游客车长驱直入,破坏了周庄的原生态。古镇周庄有房产900 多处,其中,80%5京国宝贝.平遥古城:因为旅游 从山西走向世界, 后街十号---中文旅游第一社区,2007,4(7). 6

7应妮."赛"出来的江南古镇 周庄借"美丽经济"发力,中国新闻网,2005,10(18). 吴江市统计局.关于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中国吴江网.

20

的房子为镇集体所有,20 %是私房。随着旅游的兴起,集体所有的房子全部出租用于开店或居住。私有房产也多有破墙、破窗开店。古镇在旅游开发之前,共有饭馆和商店800多家,而目前饭馆已超过150家,商店超过1800家。为了做生意不少住户每年未经保护委员会同意就对房子进行私自拆迁、改建。周庄古民居的门窗,如对角门、海棠窗、板窗、顺风窗、元宝窗等由于人为破坏已有多样式消失,其中对角门、元宝窗毁坏最多。8过重商业气味,严重损坏古镇风貌。

三是,无视历史文化遗产脆弱性的特点,不加限制地接待游客,超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能承受的游客容量,再加上保护措施和力量部署不到位,任凭游客在历史古迹上乱刻乱画,造成了对文化遗产的严重损害。

四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千年传承和古城镇大多使用土木结构的特定形式,形成了中国历史古城镇的同质化,带来中国古城镇旅游思想和经营策略的雷同性,形成古城镇旅游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模式。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人为的原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最后导致中国古城镇旅游同质化的开发模式越来越强,导致古城镇旅游的开发决策者和运营主体,往往把古城镇旅游发展的重点放在争牌子,争品牌,争世界文化遗产,争历史文化名城,争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发展古城镇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忽略古城镇旅游发展策略与技术研究,使古城镇旅游发展出现了本应避免的不足。

历史城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全人类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在城镇化发展和旅游的大潮当中,要树立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观念,认识历史城镇文化遗产的宝贵和不可替代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在旅游规划中,对历史城镇旅游存在的问题,需要特别强调以下四方面:

第一,纠正观念偏差。历史城镇与别的名胜风光不同,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体,生活在历史城镇中的人们需要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甚至要求更大的包容力和承载力。对于历史城镇,首先必须履行作为城市的主要职能,其次才是发展旅游。开发旅游曾一度成为筹集资金和保护文物的出发点,而忽视了不适当旅游行为会对历史城镇的文物与文化性造成直接损害。19xx年,国际古建筑保护及城市规划会议第二次代表大会(巴塞尔会议)的中心议题,反对把文物建筑作为纯盈利手段,呼吁国家重视旅游污染的治理工作,制止为了旅游的需要,名为旅游保护而实是破坏文物建筑的行为。我国古城镇旅游的保护,一定要尊重古城镇居住者的利益,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要通过保护为历史城镇8余丹.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利用.中国旅游网

21

带来更多的实惠,才能使历史城镇旅游获得持久发展。

第二,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历史城镇之所以受到游客的青睐,主要是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优美宁静的环境、纯朴的民风民俗,保护原真的、本来的、真实的东西是维持和延长古镇生命力和旅游吸引力的有力举措。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以旅游促进保护,是历史城镇旅游发展的方向。在历史城镇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有的将城镇的历史传统风貌看成是束缚社会进步的枷锁,大力地进行所谓的“旧城改造”,按照“千城一面、万镇一貌”的模式建造崭新的城市,失掉了发展历史城镇旅游业的所依赖的生动丰富的地方历史风貌特色;侥幸地保存了较为完好历史风貌的城镇,却盲目地开发旅游,致使房屋破旧、环境恶劣、设施匮乏,使旅游充满了商业气息,失去文化旅游的真正意义。保护与发展是辨证的关系。保护历史城镇有价值的东西,使旅游发展有本可依。只有科学发展历史城镇的旅游业,才能使历史城镇的保护富有意义和获得经济的支持,才能使历史城镇在新世纪获得发展。

第三,限制游客量。历史城镇古建筑经千百年风雨朽蚀,本身在自然老化,大量游客的参观、触摸,会使古建筑面临人为破坏的危险。任何一个文物建筑和历史城镇都有一个最大游客量问题,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超容量的游客,会造成对旅游点的资源破坏,降低旅游质量。为了防止超容量破坏,需要对历史城镇旅游点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规划适当的游线,对旅游人数进行合理分流,在不减少旅游总量的情况下保证旅游质量;对重要的历史地段严格控制游览范围,限制进人游览的人数;对一些特殊的古迹,在没有找到更好的保护方法以前,暂停开放。

第四,创新旅游发展思路。每一座历史城镇就是一个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历史城镇的文化内涵,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显示不同的风格个性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历史城镇更具文化旅游的特征,以适应观光旅游转向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发展历史城镇旅游,在对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和发掘整理的同时,需要创新发展思路,既要真实再现历史城镇传统生活情景,延续传统文化风貌,又要推出与现代生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民俗文化,让游客参与其中,形成互动关系,以增加游人的兴致。20xx年的国庆黄金周,江南各古镇隆重推出的“水乡迎亲”、“穿花衣、坐花桥”、“打莲湘、荡游船,挑花篮”等各具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就是创新历史城镇旅游发展范例。

四、历史城镇旅游规划

22

(一)旅游可行性分析

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城镇都有发展旅游的美好前景。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是在决策之前进行的旅游发展调查研究,目的是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根据历史城镇特点进行旅游规划。历史城镇旅游发展分析,包括近期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论证、中期发展的可靠性分析和远期建设的前瞻性预测。近期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一般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政策、旅游市场分析四个部分。

1、旅游资源分析

历史城镇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三个部分。历史城镇自然景观资源是指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观,包括地理条件和气候、物候条件。历史城镇及其建筑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和周店古镇区仍保留着临河面街的依水为生,依水为乐的水乡传统风貌和生活,“小桥、流水、人家’和苍老的石桥构成恬淡宁静的世外桃源情调。 历史城镇的历史人文资源是人们创建活动所产生的物质环境,如城市格局、历史建筑、街区、胜迹、遗迹等。城市格局包括每个城市所特有的与周围地形的关系、总体布局、城廊形状、方位、轴线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内容。首先,历史城镇的格局的形成和城址的选择与城市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其次,历史城镇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规划思想,从而使城市格局具有独特的风格。同时,由于中国古城镇大多使用了土木结构的特定形式,存在典型的同质化现象。历史建筑是具有重大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代建筑作品。隋唐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隋唐的长安规模宏大、规划严谨,是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现存古大雁塔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杰出代表。北京妙应寺白塔、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北京的圆明园、苏州拙政园、留园,以及福建的土楼、陕西的窑洞、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等,都是中国历史建筑的杰出代表。城墙和城门亦是城市历史建筑的重要历史实物,如西安城墙是西安的重要历史建筑,也是西安古城传统格局的重要元素。城市的古老街区作为历史城镇的保护及旅游的内容稍迟于历史建筑。对于一座历史城镇,历史街区更能反映出历史历史城镇的生动的信息。由于长期的历史演变,完整保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已不多见。胜迹和遗迹,甚至有些遗址目前深埋地下,仍是历史城镇保护及开发旅游的资源。

历史城镇民俗文化资源是体现的历史城镇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内容。民俗文化资源分为社会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文化习俗三部分,体现特定由人群组成的社会组织特色以及该群体所拥有的文化特色,诸如生 23

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信仰崇拜等。民俗文化具有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历史城镇社会特征包括群体特点和社会结构特点,群体特点如不同的历史城镇的宗教和种族聚居类型和特点,社会结构特点如家庭结构、社会习俗、社会交往、社会道德等。历史城镇文化特征包括民间文化形式特点和民间民俗文化特点,民间文化特点如艺术活动、传统工艺美术、音乐、戏曲等,民间民俗文化特点如饮食习惯、婚丧习俗、风物特产和工艺技术等。

历史城镇的历史文化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但可挖掘的旅游资源的对象及范围同保护对象及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而有所变化。时间上,人们最初所关注的或成为旅游热点的仅限于历史城镇一些著名的、艺术价值高的古代作品,如清代以前的建筑。然而,在20世纪中期以后,对历史城镇文化旅游的概念已大大扩展,开始包括一些近代的甚至离现在尚不足一代人时间的建筑,如上海外滩的建筑群和上海明珠电视塔。类型上,历史城镇最初只有杰出的、在历史上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所谓伟大的建筑作品和艺术品被人们重视,而现在许多由于时光的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一般建筑、各历史时期的构造物以及近现代工业的技术和建筑,都已作为旅游开发的资源。范围上,最初历史城镇旅游的观光游览仅限于遗址、文物、古建筑本身,而现在人们所关注的则扩大到遗址、文物、古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从单纯的遗址、文物、古建筑扩大到与历史文化和人们当前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街区和整个城市。深度上,人们从单纯的历史城镇历文化的观览,趋向于对历史城镇所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典型特色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的陶醉和参与。

2、经济分析

旅游与经济之间有着互动的关系。历史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能提供的旅游服务设施及项目开发程度,一方面促进或限制若干旅游行业的发展,以及某些旅游活动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又为历史城镇提供了旅游发展商机,间接拉动其他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历史城镇旅游规划必须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提出历史城镇保护措施和旅游发展战略,促进历史城镇旅游业的发展。

3、政策分析

对于历史城镇的旅游发展,国家有对历史城镇文化古迹保护和土地使用等重要的政策规定,地方政府也对历史城镇的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有相关的规定。历史城镇旅游规划,一是要遵循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二是要研究历史城镇 24

旅游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区域旅游业发展战咯,制定有针对性的历史城镇旅游发展政策,科学编制历史城镇旅游规划。

4、旅游市场分析

对于中国历史城镇来说,国内客源的特征已由历史城镇旅游发展的初期,纯历史、艺术或学术考察性质的专家旅游者普及到一般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群。海外市场,首先是港澳台市场。由于港澳台经济相对发达,与大陆接壤或相近,同时在文化上同根,港澳台地区的人们对祖国历史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成为历史城镇旅游的重要客源之一;其次是日本市场。日本在地理上是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在经济上仅次于美国,在文化上同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构成为我国历史城镇旅游的重要客源国基础;再次是新、马、泰、印尼、菲作宾等东南亚市场;近年来欧美、大洋洲市场游客的数量亦在不断增加。

(二)历史城镇保护现划

历史城镇,包括名镇(名村)的风貌作为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与单个文物古迹或其他旅游资源不同。一个历史城镇,少有几万人,多有几十万、上百万人在其中生活和工作,如同一个充满了生命的活动肌体。历史城镇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又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中走向未来。为了保护历史城镇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发展旅游,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需要改善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必须从历史城镇发展的角度提出保护规划。

1、确定保护对象

历史城镇保护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和民俗文化,往往就是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和民俗文化三部分资源分布在历史城镇内,互相之间或联系紧密,或缺少联系,应对其进行分析与归类,确定保护的特色主题与保护对象。

2、确定保护等级与范围

在对历史城镇中各保护对象进行评价分析后,确定保护的等级与范围,使文物得到切实的保护。我国将历史城镇保护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三级。

绝对保护区是国家规定保护文物古迹、古建筑、园林的绝对保护范围。由保护单位全面负责,所有建筑物与环境都要严格认真地保护,不允许擅自更动原有 25

状态、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或环境整理,应在专家指导下,并严格按审核程度进行。

重点保护区是在文物古迹等绝对保护范围外再划一道保护范围界线,目的是使重点保护对象在确保不受到物质破坏的同时,周边的历史环境也得到有效的控制。在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的一切建筑活动均应符合所任护对象的要求,经城建和文物部门的审核批准。在划定的保护范用内的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的性质和内容不能与保护对象有冲突,在外观、造型、体量、高度和色彩等方面都要与保护对象协调。

一般保护区,又称环境协调区,是在重点保护区以外再划的第三道界线。要求在此范围内的建筑和其他设施在内容、形式及高度等方面尽量与保护的对象相协调,取得合理的空间和景观的过渡,以求较好地保护环境风貌。

3、确定保护措施

在确定保护等级与范围后,需要确定保护措施。首先,进行用地的调整,使得在保护区内的用地性质符合保护的要求。其次,是进行高度控制的规划,从总体上保护历史城镇传统空间艺术轮廊,展现特色风貌。再次,是对历史城镇的建筑及外部空间提出保留、保存、保护、更新等措施。保留,即对近期兴建的建筑,质量较好,同时风貌与保护对象相协调,一般维持现状;保存,就是对于文物点及重点风貌带中建筑质量和建筑风貌都较好的保持原样,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修缮,修故如故;保护,是在对重点风貌区中的建筑在保护格局、治理外部环境、修故如故的同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更新,就是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或改造更新的措施。

(三)旅游开发方法

历史城镇的旅游资源是历史遗留物,不论采取怎样的开发方式,前提都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我国对历史城镇的开发已经有一些经验,成功的开发方式有再现法和提炼法。

再现法。恢复古代城镇面貌,再现昔日历史情景。例如,南京夫子庙地区是“十里秦淮”的核心与附近的乌衣巷、白鹭洲、李香君旧居一起,历来是名胜佳丽汇集之地。六朝金粉,十里秦淮,代表了历史上南京城的繁华。明清以来,夫子庙、贡院一带成为科举考生、文人雅士旅居游览之地。商肆多经营书画古玩、地方特色物件、旅社酒楼,以至歌妓杂耍、画肪游船。自19xx年起,南京市政府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本着保护古都特色,发挥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26

提高综合服务功能的原则,对方圆0.5平方公里的夫子庙地区开始了全面的修复和建设,成坊成片地再现该地区的历史风貌,将其恢复为南京民俗旅游和商业中心。经过近10年的经营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整体效益,现在该地区每年营业额已达7~8亿,游客也日益增多,平均每天有15万游客,最高峰达到30万人,解决了7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和经济的发展。又如,云南丽江在大地震以后,按照原样进行重建,并拆除了一些与历史风貌不相符合的新建筑,保存了历史风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旅游收入已经占当地GDP的85%以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提炼法。发掘文化内涵,提炼历史主题,形成旅游景点。全国成功的例子,如位于山东省龙口市黄城北巷村东北端的丁氏故宅是一处至今保存较好的清代古建筑群。建筑在布局、空间、形式、构造与装饰等方面个性鲜明、自成一体、分区明确,中轴对称、宅院组合,反映了清代胶东民居的建筑文化特点,是研究清代胶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不可多得的珍品,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政府对丁氏故宅整饬修缮,辟为龙口市博物馆。又如,南京明城墙改作遗址公园、青岛成功利用德占初期工厂遗址建立的青岛啤酒博物馆等。

(四)旅游设施规划

历史城镇的旅游设施就是为旅游提供的食宿、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旅馆、饭店、餐厅、商店、娱乐设施等。旅游设施规划包括确定旅游设施的选址、数量、规模、档次和特色。

旅游设施的选址应根据保护规划的要求设置。在历史城镇老城区,应保持原有的凤貌,保持原有的尺度与格局,在老区内一般采用利用原有建筑改造成民居式旅馆或餐厅的形式。在历史城镇过渡区,可运用传统的建筑形式建造适当的设施。大型的现代化的旅游服务设施则尽量避开老城区设置,不影响历史城镇的风貌,成为与老城区内旅游设施的补充,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要。

旅游设施的数量与规模的确定基于对旅游客量的分析,要既能满足旺季的旅游需要,又能维持波季的经营。旅游设施应分档次,以适应不同消费水平的旅游者。民居式旅馆往往是最质朴的,可以体味历史城镇中贵族与平民的不同生活情趣。历史城镇的旅游设施应具有地方特色。包括饮食方式、食品特点、旅游建筑风格、宾馆装饰情趣、旅游产品特色等。

(五)旅游组织规划

历史城镇旅游组织主要通过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来实现。对外交通是解决旅 27

游可进入性问题。对外交通是根据历史城镇所处的区位选择火车、汽车、飞机和船舶。火车与汽车的对外交通状况,对于历史城镇本身和旅游发展影响很大,可以直接将历史城镇对外的旅游组织与内部游线进行衔接。机场一般远离历史城镇,港口则多取决于进入城市的水道,而铁路线与车站的选址及交通组织则可以靠近城市修建。

当城镇规模较大或线路较为复杂时,火车道路线一般不宜太接近老城区。可采用终端式车站,以专用支线把游客引到城市中心处或市区边缘。对于大城市,一般都不止一个车站,通常把车站布置在接近中心区的地方,通过车站从各个方向将游客引人城市。公路要与高速公路与国道相联,快速解决进入城镇的旅游交通。

内部交通是解决游客在历史城镇游览输送问题。对于历史城镇,历史上形成的道路网对城镇的空间形态构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旅游交通组织的前提,也是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步行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手段,许多历史城镇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的。这样的街道系统有着浓郁的艺术情趣,却不适应现代旅游交通的需要。为了避免破坏原有的城镇道路格局、尺度,对历史城镇内尤其是老城区道路的改造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限制车辆交通,将原有道路改为单行道,恢复步行街、步行区,建立完善的步行系统。

对于临水的历史城镇,水陆游线是十分重要而且最富有特色,在整治河道的同时,以舟代步,实行按航速分行,设置停泊、转乘码头,并与陆路游道网络共同形成完整的内部旅游交通体系。

第三节 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具有乡土气息浓郁、投资较少、带动面大、旅游空间大、发展规模大、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乡村旅游旅游吸引物包括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美 28

丽的风光和宁静的环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住宿、土风十足的手工艺品和不可多得的物产、风味餐馆、传统民俗文化等等。

(一)规划原则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的一般性原则之外,还需强调以下原则: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任务,乡村旅游规划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乡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好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了基础。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把旅游乡村的住宿、餐饮、旅游公厕、停车场、农产品购物点等配套设施与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村容整洁卫生、村民文明友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各地的实践看,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极大促进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交通、通信、卫生和饮水等条件的改善,使乡村旅游业的设施条件和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2、突出优势

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种类多样,但是同时由于乡村产业的相似性,带来了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相近。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进行横向资源类比分析,突出区域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突出优势,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乡村风光和山水景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方面的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优势。

3、强化特色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强化特色,一是突出原汁原昧的乡村特色,避免乡村城镇化和商业化。突出原汁原昧的乡村特色,就是强调乡村旅游文化性和原生性。在乡村旅游规划中,服务设施设计防止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使建筑物富丽堂皇,不仅与乡村旅游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日常餐饮提供和旅游项目设计要贴近农家生活,满足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消费需 29

求,创办专项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观光、特色休闲、特色商品、特色娱乐、特色种养业等,防止盲目追求高档;二是忌不切实际的生搬硬套。乡村旅游规划需要对乡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选择合适的旅游项目,切忌照抄他人的成功模式,生搬硬套。强化特色,就是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研究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本土特色、挖掘本土特色、突出本土特色,用本土特色赢得市场。

4、多元化

乡村具有丰富和多元的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走出吃饭、打牌、钓鱼等单一单调的千篇一律的旅游活动项目,要多元开发形成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品果游、赏花游、采摘游、特色村落、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庄、乡村俱乐部等多层次产品结构和业态的旅游产品结构,给游客提供丰富的多元的在乡村旅游活动。

5、参与性

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就在于游客的体验参与。游客从城市来到乡村,在旅游观赏青山秀水之中获得审美体验,在果园中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感受着硕果累累的丰收喜悦。乡村旅游规划,要提供给旅游者采摘、捕捞、耕耘、栽种、推磨等乡村劳作机会,让旅游者体会农事的艰辛的同时,获得健身娱情。乡村旅游需要发展和建设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让游客能充分体验和参与乡村民风民俗、乡村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在乡村参与游泳、摸鱼、捉泥鳅、钓龙虾、荡排等乡村娱乐活动,实现了娱乐、取乐和消闲的目的;在乡村品尝各色水果蔬菜,获得视觉、味觉、触觉和听觉上全方位的体验。此外,让旅游者在观赏乡村生态景观的同时,了解乡村系统内部结构的依存关系,使旅游者能通过参与乡村实践,体会和认识乡村最真实质朴的风俗文化。

6、保护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旅游,盲目旅游的开发就会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不但乡村旅游不能产生应有效益,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环境。越是保护完好的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就越大,在参与国内外旅游竞争的优势就越突出。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原有的特色,与城市生活区别开,保持旅游吸引力。由于保持传统特色的乡村往往经济欠发达,因此,政府还需要在规划、产品组织、市场营销、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规范、引导和支持。 30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要遵循规划原则之外,还要坚持“一保留、两坚持、三不”的规划理念,“一保留”,保留乡村历史文脉,传承乡村建筑文化,彰显乡村文化底蕴。“两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保护山体、河流、水塘,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坚持本土特色,依山就势,体现乡村特色,凸显田园风光,避免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三不”,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

科学的规划原则与规划理念,就是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完美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注重乡村旅游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够发展旅游,而是要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从各地的发展经验来看,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有三类乡村,一是紧靠中心城市,汽车车程在两个小时之内的城郊乡村;二是紧靠现有景区的乡村;三是具有旅游资源良好的古村落、农村风貌、高科技农业、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以及果业、花卉等特色农业发展或自然、生态比较好的乡村。总结中外乡村旅游模式,可以分为五种:

1、村落民居旅游模式

村落民居旅游模式是依托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的村落民居建筑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村落民居建筑按发展特点分为古代与现代两类,村落民居旅游模式也相应分为古民居旅游与新民居旅游两种。

古民居旅游。我国的民居住宅造型风格多样,汉族斗拱挑檐建筑、陕北窑洞、徽州民居、客家围屋、苗族吊脚楼、黎族船屋、傈族“百脚落地”草屋、侗族外廊式木楼等都极具观赏旅游价值。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城村,山西的皇城相府和王家大院,河南的寨卜昌民居和康百万庄园,都属于村落古民居旅游发展模式。

新民居旅游。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按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新农村村落民居,也具有巨大的旅游吸引力。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刘庄,山东临沂蒙阴的桃花峪村、八达峪村等,都属于农村新民居旅游发展模式。山东临沂蒙阴的桃花峪村、八达峪村利用建设新型的民宅,开展修学旅游和观光旅游。桃花峪村,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在政府的指导下,村民自筹资金建设家庭旅馆,吸引游客观光和学生修学旅游。八达峪村在政府管理和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置换,使农民分散建房,每户4-6亩土地,连片开发,形成房前房后种植桃树,庭院内养殖长毛兔,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和洽谈生意。 31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充分突出和展示乡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工艺游艺、体育竞技、信仰崇拜等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可以整理规划为民俗节庆,如游春、庙会、歌会等;乡村手工制作民俗,如开发乡村流传已久的打铁铺、弹棉铺、竹刻、根雕等传统作坊;乡村体育,如河南温县陈家沟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开发“太极之旅”等旅游项目,让游客感受乡村特有的文化风情。

3、生态旅游模式

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以田园、草原、森林、渔港等生态环境和各种乡村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以稻作的梯田、放牧的草原、狩猎的森林与扬帆的渔港为特色,把乡村生态与乡村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开发梯田游、草原游、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蕉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

4、现代农业旅游模式

建设现代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代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未来趋向。山东枣庄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沂南大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临沂罗庄飞龙花卉,形成乡村旅游的现代农业科技游模式。主要做法是,引进国内外种植高新技术和品种,使园区内的果木、花卉、蔬菜等植物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园内一般分为育苗区、栽培区、温室区,果木、花卉特色种植区。

5、综合旅游模式

综合旅游模式是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多元开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上海崇明前卫村的乡村游,游客可以体验农家推磨、纺纱、踏车、踩高跷等生产生活乐趣;可以观看“抛球择婿”旧时婚礼习俗;可以在水产观光基地观看长江口盛产的各种鱼类和滩涂生产的各种小动物;可以在树林深处的家禽园用网捕捉活鸡等。又如,辽宁鞍山唐家房镇的“乡村绿色家园之旅”,可以住在东北典型的农家院里,吃山村传统饮食,大锅贴饼子、“笨鸡”炖蘑菇、水豆腐、土豆大茄子、山鸡等尽是纯绿色食品;可以出门上山,欣赏漫山遍野的丰收美景,亲手采摘水果及无名野果。牧业旅游可美化草场、畜群,建设蒙古包餐厅接待设施,按照当地民族习惯接待游客,开展乘驼、骑马、狩猎、摔跤、赛马等旅游服务项目;渔业旅游可突出水乡特色,在湖泊周围营造绿色林带,在浅水区植荷种菱,配合烟波浩渺、渔帆点点的湖面,形成动人的水乡美景,游客可以荡舟湖上,或撒网捕 32

鱼,或悠然垂钓,或采莲摘菱。.综合旅游模式的发展可以构建成更具现代旅游度假意义的乡村俱乐部,提供设施完备的乡村综合旅游度假康体消闲中心。

随着旅游业多元趋势的发展,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与选择也趋向多元化,乡村旅游发展又呈现出休息娱乐、收获品尝、运动养生、观光审美、学习体验等五种旅游类型趋向。休息娱乐型乡村旅游以休息娱乐为主,趋向于“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竹乡乐”、“湖乡乐”、“花乡乐”、“樵乡乐”等旅游模式;收获品尝型乡村旅游以特色乡村餐饮美食为目的,以采摘垂钓等为主,趋向于“采摘游”、“果园游”“垂钓世界”、“美食村”等旅游模式;运动养生型乡村旅游以乡村山野及水体运动、乡村自然环境疗养健身等为主,趋向于“乡村运动俱乐部”、“温泉别墅”等旅游模式;观光审美型乡村旅游以特色风光、农事活动或村落名胜等的观光旅游为主要内容,趋向于现代农村观光、科技农业观光、古村落民居观光、名胜观光等旅游模式;学习体验型乡村旅游以学校或家长等安排的有目的的旅游与考察、写生、实习等为主,以学生远足、夏令营等为旅游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成长的五种旅游模式,需要从旅游资源出发,以市场导向为原则进行规划,将具有客源优势的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列为第一模式,以农家游、渔家游等作为核心产品;将依托旅游目的地客源辐射为优势,具有村寨特色或风景特色的乡村旅游列为第二模式,以特色风景观光、农事活动观光、村落文化观光为核心旅游产品。

旅游模式是旅游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变化,旅游发展模式会随之推进,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消费观念都将影响旅游发展模式的设计,休闲度假、现代农村观光、休学体验等旅游产品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三)乡村旅游类型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其发展中,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我国各地逐渐出现了具有各自不同形态的乡村旅游类型,9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典型借鉴意义。

1、农家乐类型

农家乐是以农家为主要旅游资源,以农村其它资源为辅助旅游资源,策划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农家乐”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主要发展载体,重点突出一个“农”字。农家乐类型除了山东类型外,还有成都“农家乐”、湖9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搜狐.2006,4(14)

33

南“农家乐”值得关注。

成都“农家乐”。成都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代表,主要以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林、牧、渔业自然资源和乡村人文资源吸引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及购物等旅游服务。

湖南“农家乐”。湖南“农家乐”的发展都最大程度地保持和突出“农家乐”旅游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益阳市相继开发的“竹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樵乡农家乐”等系列“农家乐”旅游产品,特别是开发“竹乡农家乐”时,围绕“竹”字,挖掘特色,突出“做客竹乡农家,亲近美好自然”的主题,吃的是竹宴,用的是竹家具,观的是竹海,集中展示了江南竹乡的农家风貌。常德的“农家乐”旅游让游客吃的是有地方特色农家风味餐,住的是青瓦木屋农家房舍,玩的是乡村民间文艺节目,买的是农家的风味土特产品及手工艺品等。

湖南“农家乐”旅游发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和格局,一种是“客栈型农家乐”,主要位于城郊结合部和一些主要景区(点)附近,为游客提供食宿。另一种是“度假型农家乐”,在

满足游客吃住的基础上,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农家休闲娱乐活动。两种“农家乐”旅游形式都在湖南都得到了较好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如武陵源“客栈型农家乐”的“家庭旅馆村”,占地35亩,规划建房120户,共有床位1800余个,总投资达2171万元,休闲娱乐项目全,综合效益好,受到游客的青睐。

湖南“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得益于原汁原昧的农家特色,得益于本土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农村的一山一水,一村一街,甚至温泉、花木、瓜果都是特色。在湖泊水域较广的地区,可开展“水乡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水生植物、野营、野餐和四季垂钓等。高科技农业对现代旅游者有着较大吸引力,让游客亲眼观看现代化农业栽培技术,亲自体验高科技生产手段,亲手收获绿色农产品,亲自喂养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等,在休闲中得到教育。

在全国乡村旅游中,“农家乐”各地不尽相同。在成都郊区,不少“农家乐”的接待户都同时做着盆景、苗木和花卉的生意,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和聚会的环境和餐饮,其中,棋牌几乎家家都有。而在长沙郊区的“农家乐”,虽然同样提供环境和餐饮,也有棋牌,由于长沙郊区水面较多,多数“农家乐”都把钓鱼作为主要的娱乐活动。北京郊区怀柔“农家乐”,虽然也有钓鱼,但是除了大型垂钓场外,不少虹鳟鱼、罗鲱鱼的垂钓地,钓鱼却只是虚幌一下。珠三角的番禺、中 34

山等地的农家乐,尽管也有餐饮和垂钓等等,而最让旅游者心旷神怡的,却多是一望无际的农事天地。

农家乐的基本特点,一是“农”的特征,置身于“农”的环境中,居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观农家景。二是“家”的感受,家人聚会,家常菜,家庭消费水平,家庭化休闲,大众化消费。三是“乐”的体验,农事体验,学习识别农作物,欣赏珍禽、畜禽养殖,参加犁地、摘菜、采果、推磨等。10“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效载体,只要深入分析本土的乡村旅游资源,“农家乐”旅游就一定能在特色和创新上取得突破。

2、民俗村类型

民俗文化村的建设模式分为实地村落和模拟村落两种。实地村落,或称“原生型民俗村寨”,是在民族地区选择较为典型的天然村落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展现一个活生生的民族生活现状。实践证明,这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村模式。模拟村落,是把某一地某些民族的文化生活现状以模拟的形式,保存或重建加以展示,属于主题公园类型。模拟民俗村往往建在城市周围,以弥补城市旅游资源的缺乏,为开拓客源市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保护民俗文化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但不代表民俗旅游发展的方向。

北京的乡村旅游以原生型民俗村为特色,迄至20xx年12月为止,北京全市已有316个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接待,其中市级“民俗村”70个,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已发展到了13819户,其中市级“乡村民俗接待旅游户”5537户。20xx年9月,北京市第三批又批准了40个市级民俗旅游村和1582个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北京市级“民俗村”已达到110个,市级“乡村民俗接待旅游户”已达到7119户。

3、田园风光类型

田园风光,是广袤田垄与峰林山峦相连、田秀山青、山环水绕、河映山村的美妙景色。田园风光游是乡村旅游区别于都市旅游最大的韵味。有于不同地域地质地貌的差异,田园风光又表现出江南田园风光、平原田园风光、山林田园风光、水乡田园风光、梯田田园风光,热带田园风光等不同特点。

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不同地域地质地貌差异下形成不同的田园风光类型,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江苏无锡江阴华西村从江南田园风光旅游起步,推出了牛车水、人车水、钓鱼、扳鱼等江南传统农事,让游客亲历,每天都吸引了10杨小英.从“农家乐”看成都发展乡村旅游.四川日报,2006,08(29)

35

2000~3000人,甚至5000~10000人的游客;福建泉州具有林茂、山雄、水秀、石怪、树奇、峰险、壑幽等自然风景特色,果林、竹林、森林茂密,古树参天,翠竹如帘,奇岩怪石,开辟了山林田园风光游线;在太湖,利用连接区内众多的湖荡小岛,田园、村庄、桑林、鱼塘,开展旅游、垂钓、观鱼、赏花、品茶、野营等水乡田园风光游;在广西桂林龙胜,利用层层迭迭的梯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开展梯田田园风光游;海南岛热带作物丰富,植被繁茂,四季常青,自然景色宜人,相隐其间的自然村落,形成了海南特有的热带田园风光游。

田园风光游还可围绕某一观光主体形成特色,如曾有旅行社推出跨青海、江西、贵州、云南四省的油菜花田园风光游,选择了青海门源县油菜花、江西婺源油菜花、贵州安顺油菜花旅游节、云南曲靖市罗平县油菜花等各具韵味的油菜花田园景色组成一个观花的旅游主题,别具一格。

从旅游组织方式,田园风光游可以徒步游、自行车游和自驾车游。广西阳朔推出了一条从县城出发分别至大榕树—月亮山—勇村—白沙—世外桃源—福利—兴坪等多地的自行车田园风光游项目,欣赏诗境般的田园景色,在路边观赏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在江岸观村民鸬鹚捕鱼,拜访明清古民居,漫步老寨,登山远眺,农家做客,很受自助旅游者的欢迎。

4、古村落类型

我国在明清两朝曾有一个乡村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给后世留下了拥有大量传统民居的古村落,形成了我国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我国乡村旅游古村落类型中,以皖赣古村落旅游具有典型性。

皖赣古村落乡村旅游的代表是江西上饶婺源和安徽黄山黟县。黟县的西递、宏村是乡村旅游中村民聚居地旅游发展的范式。拥有20年旅游发展历史的黟县,特色是浓郁的乡村聚居文明。黟县的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地处皖浙赣交界的婺源素有“书乡”的美誉,条条小街仍印着徽商创业的足迹,幢幢明清古建仍透出村庄往日的繁胜。十分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的婺源,在20xx年《中国国家地理》等媒体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中,“婺源古村落群”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20xx年11月,乡村旅游的两个集会引人注目,一个是在江西上饶婺源举行“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一个是在安徽黄山黟县召开“中国乡村旅游论坛”。两个节会议的举办,目的都是促进以乡村聚居地为中心的乡村旅游的发展。

5、果木园林类型

36

果木园林类型以山东果木园林旅游为突出。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山东临沂、枣庄两市近年来广泛开展了退耕还林工作,大面积种植果木经济林,在枣庄峰城区出现了万亩石榴园、山亭区的万亩梨园和万亩枣园,临沂郯城县出现了万亩板栗园和万亩银杏园,费县出现了万亩梨园,还出现了一些远近闻名的葡萄村、银杏村、苹果村、梨村等。为了发挥果木园林的综合效益,利用果木园林发展了乡村观光旅游,在园内设置游览线路,建设的各种景点或小品点缀,增强园林观光旅游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在不同季节推出踏青、赏花、采果等不同的旅游项目。枣庄市峄城区以万亩石榴园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全国已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乡村发展果木与旅游结合的乡村果园观光旅游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先例。

6、观光农场类型

在观光农场的乡村旅游类型中以台湾观光农场为成熟。台湾乡村旅游主要集中在观光农场。19xx年,台湾苗栗县大湖草莓园偶然开辟观光农场开始了台湾乡村旅游,使旅游业和农业开始实现产业间的结合。从19xx年起,台北市政府分别在台北市近郊进行辅导观光农场的建设。台湾观光农场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等多种形态,两年间,观光农场就达到280多公顷,数年间就遍布全岛。观光农场最大的特点,就是创造休闲度假环境,回避喧闹,一种家庭式度假,一种朋友聚会。让游客真正进入休闲休假生活。每一个观光农场度假休闲旅游项目各不相同,多以农场种养种植的农作物或饲养的家畜为特色。

以观光农场为代表的产业观光区,已成为台湾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场的开辟既为旅客提供了参与性极强的旅游产品,又在产业结合的基础上缩小了农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增加了农民的收入。11

(四)乡村旅游经营管理

我国的乡村至今在广大区域仍采用传统劳作工艺进行传统产业生产,经济发展滞后,交通设施薄弱,开发资金短缺,旅游人才稀少。因此,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中,紧密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经营发展模式。12

1、景区带动型模式

景区带动型模式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11

12 论台湾旅游业的若干作用和发展特点.福建旅游网, 2005,12(17) 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促新农村建设.香格里拉政府网,2006,3(28)

37

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如云南石林县的五棵树村、宁蒗县泸沽湖的落水村、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罗平县多依河景区的周边乡村均属这种模式。

景区带动型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二是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压力,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三是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

2、乡村组织型模式

乡村组织型模式是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通达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由乡村农民自行组织或通过乡政府、办事处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如云南昆明市团结乡、丽江市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昆明市福保文化村、玉溪市大营街等。

乡村组织型模式的条件与意义,一是拥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又毗邻旅游市场,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乡政府、办事处统一规划、开发和建设主要旅游吸引物,引导和组织农民户建设接待设施,开展旅游接待服务;三是推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乡村环境改善,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带动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等。

3、公司+农户型模式

公司+农户型模式是对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指导村镇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如福建武夷山下梅村引进武夷山旅游集团公司进行投资和管理,形成农民入股的“公司+农户型模式”。又如云南丽江市引进昆明鼎业集团对束河古镇进行保护、开发和经营,腾冲县引进柏联集团对和顺镇进行整体保护、改造和经营,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投资对五个傣族村寨进行整体开发、包装和经营等。

公司+农户型模式的特点,一是通过以公司为主导进行整体开发和经营,解 38

决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短缺问题;二是发挥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核心旅游资源,配套服务接待设施,加强对外宣传促销,促进乡村旅游迅速健康发展;三是引导和帮助村民改善环境条件,开展配套接待服务活动,促进村民收入的增加;四是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4、综合开发型模式

综合开发型模式,是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由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建设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引导城乡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如云南罗平县发挥数万亩油菜花的田园风光优势,通过开发九龙瀑布、多依河景区景点和鲁布革电站旅游,带动城乡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迅速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香格里拉县以宁静的森林、洁净的湖泊、辽阔的牧场、独特的藏族风情为特色,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当地村民产业旅游开发和接待服务,形成了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香格里拉”乡村生态旅游胜地。 综合开发型模式的特点,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政府引导性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入开发,加快了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步伐;二是区分公共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性基础设施,吸引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入建设经营项目,尽快形成旅游的配套服务接待设施;三是引导和指导农民,积极参与和开展相应的旅游接待服务,带动地方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四是依托绚丽的民族文化,组织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旅游节庆活动,在吸引和招徕大量游客的同时,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五)乡村旅游规划方向

乡村旅游规划是与乡村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系,不仅要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向,反映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向,也要反映乡村社会发展的趋势。

1、规划乡村意境

乡村旅游规划就是规划乡村意境。乡村意境规划以自然情趣、诗化田园、草原牧歌、蓝色海湾为灵魂,挖掘乡村文化所承载的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乡村旅游规划之中。乡村旅游规划应该保留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呈现出田园聚落、草原分散式的居民点体系布局和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呈现河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乡村旅游规划应保持乡村生态的多样性,达到自然循环的 39

稳定性,实现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乡村旅游规划在细部处理上,应充分挖掘田畴、林盘、农舍、篱笆、沟渠、湿地、河塘、牛羊、船帆、水磨、水车等众多乡村景观要素,从多层面、多角度共同维护乡村生态的自然环境,保留传统的劳作技术,保护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独特乡村风光,营造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2、反映传统与现代乡村的多元化发展

根据乡村旅游特点,统筹规划发展乡村观光和休闲乡村。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乡村各业的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乡村旅游项目,把旅游产品贯穿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高价值效益的“三高”乡村生产中,使传统粗放型乡村转变为集精致性、系统性、集约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现代乡村。

3、营造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是整个乡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是乡村社区的成长性和可持续能力的综合标志。以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乡村旅游规划,保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保证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高效性和合理性,保证人居环境的功能设施建设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以营造出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整体人文景观生态系统。

4、提供乡村体验式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的目标人群是城市居民,乡村旅游规划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最惬意的乡村体验式旅游模式,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让游客真正体验乡村生活与生产,感受“乡村农夫”“乡村牧民”“乡村渔夫”生活。

5、完善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

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成败。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在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旅游村各项功能建设。具体做到“四化”,基础设施城市化,完善旅游村内外道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公共厕所、景区点指示牌等;配套设施现代化,开通农村宽带网、有线电视、卫生服务站等;农村景观生态化,保护原生态植被,按照景观标准改造农房等;交通便利化,开通大中城市直达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公交线路。

二、乡镇旅游规划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镇的作用越来越大。具有旅游交通区位优势或拥 40

有现实的或潜在旅游资源的古老乡镇,旅游能给居民带来极大益处,旅游业足以作为乡镇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乡镇自然生态和文物古迹保护计划的实施。

乡镇在城市旅游系统中,具有特定的位置与特点,乡镇旅游规划需要应势发展,构建特色乡镇旅游业。乡镇在社会关系上,混合着乡镇居民的生活和民俗风情,可以开发乡镇民俗风情旅游;乡镇位于城市的周边,拥有山水、滑雪、海滩、沙漠、温泉等特殊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具有特点的山水旅游镇、滑雪旅游镇、温泉旅游镇、海滨旅游镇;乡镇往往处在大中城市的往来地带,在提供过境旅馆餐馆购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及旅游服务的发展中,形成度假旅游镇。

乡镇旅游规划通常要解决一些特有的问题,一是规划范围界线的划分,

规划范围界线划分宜结合村镇行政区划、山脉、河流、道路等地物地貌,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二是濒临水面、森林、雪山的旅游乡镇的旅游交通,要为旅客开拓自然景观视域,改善进入自然景点的通道,研究利用狭窄而曲折的街道;三是历史文化乡镇保护,在历史文化乡镇,旅游规划保护的历史遗存总体特征和文化风情,不是只对单独的建筑物进行保护,应通过相互调整,使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到城镇总体规划或中心区改建规划的整体之中。

乡镇旅游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乡镇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确定乡镇旅游发展目标;确定旅游设施、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人员培训规划;确定可能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潜在客源市场和相关因素,客源市场分析一般应重要考虑过境旅游及度假旅游者对设施和服务的需求;乡镇资金及其他要素的综合平衡。

乡镇旅游规划的图纸一般包括旅游资源分布图、旅游区位图、旅游发展规划图、旅游道路规划图、基础设施规划图。

第四节 旅游节庆规划

旅游节庆是现代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传统节庆的基础发展起来的。节庆活动是旅游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旅游业意义,还具有文化与商业意义。

一、 旅游节庆活动组织原则

旅游节庆规划是一个专项规划,在进行旅游节庆规划时,需要罗列以往举行 的节庆事件,包括名称、类型、规模、组织者、区位、季节、赞助者、主要活动、参与者人数等,针对现在与潜在的市场的优势与缺点、影响、潜力及对对节庆事件的质与量作评价,选择节庆类型。在进行旅游节庆组织时,需要遵循旅游节庆 41

组织的一般性原则。

(一)选择标志性的地方旅游节庆

以整合旅游地形象各要素、塑造和传播目的地形象为目标的旅游节庆策划和 设计,关键是选择和发展标志性的旅游节庆。在20xx年的中国民间艺术游的主题旅游年中,国家旅游局推出的百项旅游艺术节庆都为各地旅游节庆活动,如山西平遥古城与乔家大院等地举办的晋商社火节、福建“海上女神”妈祖祭典、呼伦贝尔的那达慕大会、新疆喀什的达瓦孜节、青海省的纳顿会、四川自贡灯会等。

从20xx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百项旅游艺术节庆活动中,能够成为某一地方的标志性节庆活动的选择是非常广泛的,不论是世界性的盛事还是地方性的节庆,不论是外来的节事活动,还是本土的传统节日,不论是偶而为之的节事,还是循环定期举办的节事,都可加以发展和培育成为旅游地标志性的旅游节庆。中国贵州遵义国际少年杂技节、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暨世界大河歌会、中国吴桥杂技民俗旅游文化节、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等,都是经过多年发展形成地方标志性的旅游节事活动。

我国的一些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已经建立起城市的标志性的旅游节庆,例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大连的国际时装节,青岛啤酒节、南京国际梅花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湖南株洲炎帝祭典、桂林山水旅游节、广州的广交会、广州花会、西藏拉萨酥油花灯节等等,都成为反映该城市旅游的指代物。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节日,独特的地方性,也已发展为具有少数民族标志性节事。泼水节总是与傣族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那达慕大会代表着内蒙古的形象,民歌节成为了广西壮族的象征。此外,宗教的固定传统节目,与庙会活动融合,也发展为某一宗教圣地的标志性节事,例如,福建、台湾等地的“妈祖圣诞日”活动,已成为闽台两地最隆重的旅游节庆活动。

(二)加强合作与交流

旅游节庆艺术表演是旅游目的地活力的源泉。艺术表演对旅游目的地具有画 龙点睛的作用。从经营的角度,表演艺术产品文化内涵高,轰动效应大,但开发成本高,生命周期短,对旅游目的地表演艺术产品开发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旅游节庆需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坚持走民间开发与商业经营的发展道路。

旅游节庆的组织需要交流与合作。旅游节庆的组织需要资金和人力,交流与合作可以延长旅游节庆寿命,减少开发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旅游节庆中的表 42

演艺术产品长久生命力的来源是交流,没有任何一种方式比交流更有效,成本更低。

国内与国际交流是表演艺术产品的活水源泉。由于地域的分割,一种产品在北方已经是成熟,乃至老化产品,而在南方很可能是个全新的产品。杭州的茶道表演在浙江可能吸引力不大,但到北京就有可能重新焕发育春。交流无疑使表演艺术产品的创新源地由单点变成了网络。94’上海桂花节在突出文化个性的同时,邀请了五个省、市、自治区的艺术团体来沪展演。北京中山公园举办97’中国七大古都文艺节,邀请了安阳、洛阳、西安、杭州、开封和北京的文艺团体。

(三)表演性、群体性、参与性相结合

随着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节事活动也伴随着一般性旅游娱乐从无到有地成长起来,在一些人工旅游景点中,从观赏性的表演到最后以游客参与为主的“大家乐”’活动,几乎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旅游吸引因素。

旅游节庆活动是一种大众性娱乐活动。旅游节庆娱乐活动基本特征要求,首先,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使旅游者耳目一新;第二,欢快,热闹,幽默,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第三,参与性,满足顾客的表现欲,活跃气氛。旅游节庆的文化艺术表演性旅游项目,不仅要有新意,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还要有较强的参与性。既要新、奇、特,又要雅与俗。雅,要求文化含量高,品位高。俗,要求通俗。参与性强,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宣传和推出特色旅游节庆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线,也是旅游节庆发展的根本。旅游节庆是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节庆,必须根植于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丰富多彩,有民俗、商业与艺术文化;有稻作、蚕桑、水利、渔猎、舟桥、居室、纺织及金融文化;有食、茶、酒、服饰、陶瓷、鞋等文化一系列活动;有传说、戏剧、电影、音乐、绘画、武术、魔术等文化。傈僳族的刀杆节、回族的花儿会、傣族的泼水节,节庆活动浪漫、隆重、吉祥,让人享受欢乐的盛会,领略中华民族生活的美妙诗篇。

宣传和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节庆,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招徕国际旅游者、开发节庆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例如,1997中国旅游年推出48个旅游节庆,1998华夏城乡游要着重办好23个旅游节庆。

(五)民间开发与商业经营相结合

旅游节庆的最大的特点和价值是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旅游节庆能给经营商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又传播了一种文化。由于旅游节庆的特征决定了旅游 43

节庆的组织需要民间开发与商业经营相结合。旅游节庆的组织需要民间企业给予经济支持。旅游节庆组织对旅游节庆产品的包装与推销可以使旅游节庆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依据旅游节庆组织原则,建立旅游决策咨询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一支高素质稳定的节庆咨询、设计、筹划、组织、招商等具有市场化运作能力的队伍。确定节庆的目的与任务,包括节庆事件的角色、预期收入和需解决的问题;确定节庆的规模、地点、时间、历程等;确定节庆的组织者;确定吸引客商和游客政策;分析目标客源市场的构成及兴趣,选择与节庆匹配的市场产品,如商贸洽谈、商品交易、特色饮食等;制定节庆行动计划,包括财政计划、行动日程、主协办单位,以及影响评估、效果衡量标准和效果评估方法。最后,对旅游节庆活动效果整体评价。

二、打造旅游节庆品牌

要把旅游节庆办成高品位高档次的城市旅游节庆品牌,需要明确举办原

则,确定节庆定位,明确指导思想,精细策划,突出特色,精心组织,加大宣传,加强领导工作。

(一)明确举办原则

举办节庆活动要遵循和把握主题、特色、国际、市场、创新、效益等原则,才能不断提高节庆活动的质量,使节庆活动健康有序的进行。

主题原则,主题是一个节庆活动的主旋律,节庆活动的主题一定要鲜明;特色原则,特色是增强节庆吸引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旅游节庆特色主要表现在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色上;国际原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旅游节庆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同时,旅游节庆的国际性,可以使旅游节庆获得更大的效益。旅游节庆力争办成国际性的盛会;市场原则,在市场运作主要通过门票、广告、赞助、郊游会、冠名权、委托权、举办权买卖等方式来进行;创新原则,每一届旅游节庆都要研究创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新思路,不断推陈出新。旅游节庆要不断创新,避免千篇一律,注意挖掘本地的文化特色,丰富活动内容,展示特色,使旅游节庆,既有鲜明主题,又有地方特色;既体现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有休闲文明的魅力;效益原则,搞任何活动都要注重效益,旅游节庆效益要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期效益和远期、单向效益和综合效益的“三个相结合”,三者缺一不可。

(二)确定节庆定位

44

旅游节庆定位是事关旅游节庆的成败。要举办一个旅游节庆需要有适当的定位,是办国际性,还是非国际性;办高标准节庆,还是低标准;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还是三个效益相结合;是搞隆重热烈的形式,还是办成一个经久不衰旅游品牌。

(三)明确指导思想

据统计,到20xx年底全国县城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大约共有6000个,成熟的节庆有3660个节庆。影响办好旅游节庆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办节指导思想不明确;二是策划水平不高,三是组织工作不能落实。要打造节庆品牌,在举办节庆之前,需要明确节庆的指导思想,需要明确节庆的主要目的,选择正确方案,才能把节庆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四)精细策划

旅游节庆活动举办的成功与否,除了明确指导思想和组织落实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庆的策划水平。旅游节庆的策划水平高,运作正常,技术好,节庆的影响就大。搞好旅游节庆的策划工作,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采取领导、专家或专职人员结合的节庆策划形式,从总体方案、事实方案和实施细则到开幕式、闭幕式,以及接待工作文艺活动、经贸活动、旅游宣传工作、安全保卫经费筹措都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内容策划要体现多元化,以适应不同层次人的需求,以生动活泼方式增强节庆的吸引力。

(五)突出特色

突出旅游节庆特色和创新旅游节庆的特色,可以增强旅游节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旅游节庆特色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上,围绕特色,抓好旅游节庆的重点、亮点、热点和卖点。亮点就是闪光点,旅游节庆特色就是亮点,亮点必然是重点。但是,重点不一定是亮点。旅游节庆中的接待工作是个重点,但不是亮点。抓好旅游节庆亮点,就是把旅游节庆亮点工作做好做细,做出成效。譬如开幕式,特别是在开幕式晚会上一般都邀请明星、大明星来进行演出,但这不是特色。20xx年的云南旅游节在开幕式文艺晚会中集中展示了云南原生态的歌舞,突出本地原生态的建设特色,成为旅游节的亮点。20xx年5月,举办的中国武夷山旅游节突出了对台特色,在节庆活动期间举行武夷山与阿里山旅游对接仪式。两山的合作成了中国武夷山旅游节的亮点。

热点就是兴趣点。旅游节庆从某种意义就是一种休闲文化,在旅游节庆中间一定注意设计观光休闲、游园、娱乐、文体、会展、美食、购物等让人兴奋的内 45

容项目,使旅游者获得精神和身体的享受。卖点,所谓卖点就是能够吸引人,能够有效益的项目和内容。面向全国或国内外,策划能吸引全国或国内外游客的旅游项目,使旅游节庆做到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单向效益和综合效益相结合。

(六)精心组织

旅游节庆的精心组织关系到旅游节庆成功的重要工作。旅游节庆的组织就是旅游节庆的运作,需要分析和选择旅游节庆的运作模式。政府操办模式,好处是能够将节庆活动抓在政府手上,接待人员可以比较好地得到解决,但政府经费不足,按单位和个人进行摊派,使旅游节庆的收益率受到很大的影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由政府负责组织策划、负责规划、负责制定政策、负责协调组织、宣传组织、安全保卫等等,企业承办和进行市场运作。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运作模式,都需把旅游节庆活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通过市场规律,建立特色机制,吸引大企业、大财团和各地媒体参与,形成旅游节庆的良性循环。

(七)加大宣传

旅游节庆的宣传就是对外推销旅游节庆品牌。旅游节庆的宣传,在内容上,不仅要宣传旅游节庆的意义和指导思想,还要宣传旅游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景、人文、观光建设成就,以激励市民奋发向上,吸引国内外更多人士前来观光;在宣传形式,要调动广播电视、期刊、互联网、短信等宣传媒介媒体。旅游企业要下大力气在旅游街区景点进行宣传,利用大屏幕、广告牌、灯箱广告、大型广告的集中展示。可以到大城市或省会、境外召开新闻发布会。旅游节庆宣传要求做到,有战略高度,有力度,有深度,体现旅游节庆的主题。

(八)加强领导

旅游节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当地政府的领导不可能取得圆满成功。地方党政领导需要对旅游节庆进行宏观研究和规划,将举办节庆活动纳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节庆中的重大问题。做好接待安全、宣传、环保、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做好协调工作,保证节庆整体性、一贯性和协调性。在节庆前夕,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各项工作要准确落实。在节庆活动中,要实行任务到部门,任务到人,责任到人,使节庆活动有秩序的运作。旅游节庆结束后,要做好总结性工作,公布成果,宣传报道,认真总结经验,使旅游节庆越办越好,办出水平、办出影响。

46

思考题

1、简述都市旅游发展的意义。

2、试析都市旅游规划的原则和功能分区。

3、结合案例分析如何进行都市旅游购物步行街规划。

4、结合案例分析都市旅游广场规划。

5、分析我国当前历史城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简述旅游城镇开发的主要方法。

7、谈谈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开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8、试分析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和常见的乡村旅游类型。

9、结合案例论述打造旅游节庆品牌。

47

20xx年都市旅游与乡村旅游规划范本

标签:

相关文章